1900年左右,曾经有北极探险队在苔原地区遇到食物匮乏,不得不打野兔充饥,当地的野兔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每天吃兔肉都能吃的饱,当他们的饮食结构越来越多的被兔子肉替代的时候,一个可怕的问题出现了。
队员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容易疲劳,腹泻,老觉得饿,于是吃更多的兔子肉,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消瘦,最终有不少的探险队员死了,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兔肉营养不良综合症”的起源,准确的说是“只吃兔肉导致的蛋白质成分中毒(protein poisoning)。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很多地方的饥荒年代,以及捕捞不到足够鱼和海豹的爱斯基摩人身上,兔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脂肪和碳水少的可怜,蛋白质还是倾向于生酮的氨基酸为主,产生的糖分不足,对人体来说兔肉的蛋白质并不是太合理,当成主食来吃,真的会中毒的!
不过现在谁也不会一日三餐只吃兔子肉,只需要额外搭配谷类、富含脂肪的肉类等食物,即便天天吃兔子肉,也不会出现“兔肉营养不良综合症”。
那么问题就来了,味道鲜香,又吃不胖人,而且繁殖力惊人的兔子,为啥没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主流呢?
先来说说兔子的繁殖力有多么惊人,通常一只兔子从出生到成年只需要不到半年的时间,甚至有的四个月就可以发育完成,开始进行繁育。
而一只雌兔的孕期只有一个月,每次都可以产下1到12只幼崽。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炸裂的是兔子在产仔后的恢复期很短,基本一周左右就能恢复元气,就可以再次开启*模式,基本上一只兔子一年至少可以产下6窝仔。
这样算来,一只雌性兔子一年最少也能产下50只幼崽,而且雌性幼崽基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又可以继续产仔。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加上优越的生存环境,如果不过多干预兔子的繁殖,那它们在野外可能就会泛滥成灾。
像澳大利亚曾经就是兔子泛滥成灾的受害者,最初这片土地上是没有兔子这个物种的,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加上当地适宜的生存环境,在短短60年左右的时间内,当地的兔子就由原来的几十只发展到了上百亿只,出现了“兔患”。
繁殖成本如此低廉的兔子为啥没成为主流肉类?为何兔子没有成为主流肉类呢?其实能否成为主流肉类,不能单看它的繁殖能力,还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像出肉率、脂肪含量、养殖成本等等都要考虑在内。
一、出肉率低主要的肉类基本是以猪、牛、羊、鸡、鸭等为主,这些肉类的出肉率相对都比较高,如猪肉和鸡肉的出肉率可达到70%以上,羊肉在40%到55%,而牛肉在35%到50%之间。
兔子出肉率却是非常低的,去除皮毛、内脏之后大概只剩25%左右,在同等条件下,大家可能更愿意养殖和购买猪、牛、羊、鸡、鸭等肉类,而兔肉也就只能平时作为偶尔换口味的备选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