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你跟领导汇报完工作准备离开,领导喊住你,让你坐下,“慈眉善目”地问你对他的看法,问你认为他这个人怎么样。
然后,你脑海中疯狂的搜索词汇,只为能够自然的、平常的说出他的“好”。
因为这妥妥的是道“送命题”,但凡正常点、脑子没进水的人,除了说“好”应该不会有别的念头。
有人说,我的领导“宰相肚里能撑船”,容得下不同的声音。
请相信我,这个撑船的人不会是你,至少不会是现在的你。
打个比方,朋友问你“你感觉我长得好看吗?我为人怎么样?”
除非那种死党型,一般正常的人都知道,说假话朋友请你吃饭,说真话一拍两散。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领导。
领导私下问你对他的看法,其实这个信号很危险,要么是有人背后打你的黑枪,跟领导说你背后说领导坏话了;要么是领导想看看你是不是他那边的;再或者是探探他的群众基础如何。
但不管什么目的,你都不能掏心窝子说实话,但单薄地说个“好”又太没水准。
这里提供一个“万金油”话术:
我个人对您既佩服又敬重,一直把您当学习追随的榜样。感觉大家也都很拥护您、支持您,没听到什么杂音和别的话之类的。
停顿,微笑,点到即止,恰到好处。
后面就看领导再怎么往下讲了。
除了问你对领导本人的看法,还有可能问你对其它一些事情的看法。比如,老大把你叫到办公室,说近期要进行人事调整,ABC三个人选哪个比较好,你该怎么回答?
听完后,先在脑中打个“?”:我的业务跟人事不沾边,领导为什么问我这个敏感的事??
一般而言,领导问这个,不外乎这3个原因:
一是看你推荐的人选是否跟他心中所想一致。
如果一致,说明你平时比较有眼力见,善于观察。
二是看你是否站山头了。
这一问,可以问出你的立场,你跟谁一伙也一目了然。
古代的一些君主经常旁敲侧击地问臣子这类问题。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曾问其相李悝(kui),魏成或者翟璜(后一个是推荐李悝当宰相的人),哪一个可以接替他为相(李悝需要去镇守刚攻下的中山国)。
李悝回答,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
这就是著名的“李悝识人五法”。
面对大老板的询问,李悝没有正面回答,巧妙地只给条件而不说具体人,让魏文侯自己去选。
一是让领导自己作出选择,这样用对了证明领导英明,用错了也不是自己责任。
二是自己没有给出具体的人选,打太极,谁也不得罪。
三是避免直接推荐人选造成在领导心中结党营私的形象,避免领导误会自己站队。
三是领导重视你的意见。
用人这么敏感的事情都征求你的意见,你在领导心中的分量该是不低了。
所以,当领导问你人事方面的事时,可以借鉴上面李悝的回答。避免正面回答,你只需帮领导简单分析一下,包括性格、平时交往、工作风格、群众反映等方面,简而言之,说些普适性的话,尽量不要有主观看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领导在公开场合,比如大会上,问你的看法意见。
比如,你带的团队有人犯错,被单位纪检逮着了。
为了*鸡给猴看,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老大准备对该员工做免职处理。
作为犯错员工的直属领导,一方面你感到脸上无光,毕竟跟自己的,犯了错也说明自己指导不力,教导不严。
但从一方面讲,你也感觉下属犯的事不至于受这么重的责罚。私下争取未果,你盘算着在会上为该员工做最后的争取。
但是,在面对不可能改变的结果,接受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此时,领导在会上问你个人意见想法,你有且只能有一种回答:“是我疏于管理,让领导操心了,我服从公司、领导的一切决定。”
但凡有过职场经验的人都明白,领导公开场合问你的想法,就是在问你是不是有意见,是不是对单位的决定有意见,是不是对我本人的意旨有意见。
这个问题一旦出现,别犹豫,你就只有一个答案,坚决给予否定回答并主动认错。
然后,领导的“宽宏大量”就有了:“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行了,这次我就不处罚你了。如果再有下一回,我就要加倍处罚了。”
注意,领导的讲话饱含深意,这一次,我给你面子了,你要心里有数。既立了威,又旁敲侧击地点了你,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综上,当领导问你一些事情,涉及人事或他自己,你不好直接说,就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掌握不正面回答这个原则,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引导领导自己去看、去定这件事。
期间必须注意以下4个关键点:
一是避免领导认为你拉小山头、整小圈子。
二是避免说出领导不喜欢的人。
三是避免正面回答,曲线引导领导向某个方向决策。
四是公开场所坚决支持领导,顺着领导话说,别顶别逆。
我是,与您分享职场那些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