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几乎没人预测到它要到来;等到危机发生以后,很多财经记者和金融专家的文章马上就出来了,说你看啊,金融危机早就有预兆了:大家都拼命贷款买房子,工资却还不起那么多贷款,而银行又故意把风险很高的次级贷款包装成所谓的“安全”资产卖出去。如此一来,泡沫当然越吹越大,金融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些解释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它到底对不对呢?我来举个例子。2003年12月13号,在美国对伊拉克发起战争半年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捕。这天下午1点01分,彭博新闻社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美国国债价格上涨:萨达姆被捕可能不会抑制恐怖主义》。搞笑的是,才过了半个小时,美国国债的价格又开始下跌,于是在下午1点31分,彭博社又发了一则消息,说《美国国债价格下跌:萨达姆被捕刺激了风险资产的吸引力》。你看,不管是国债是上涨还是下跌,彭博社总会把它的波动跟萨达姆被捕这件事扯在一起。要不是这次彭博社先后发了两篇自相矛盾的报道,广大吃瓜群众铁定还被蒙在鼓里,觉得它说的很有道理呢。
人们不仅喜欢建立无中生有的联系,还对自己的知识过于自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者们估计一些数字的范围,比如俄国的凯瑟琳女皇有几个情人等等。实验没有限制数字范围的大小,只是规定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的估计有98%的正确率。如此一来,你对自己的知识越有把握,就会把范围缩得越小,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并不是为了考察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有多自信。
按理说,既然每个人对自己的答案都有98%的把握,那出错的概率应该只有2%。但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给出的估值范围都比较小,而且答案的错误率竟然高达45%。由此可见,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太自信,甚至到了自大的地步。
总之,在黑天鹅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出于本性,总想编造一些理由来解释,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的。而这就是黑天鹅的第三个特点:事后可解释。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