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态系统
1、食物链循环
珊瑚礁是海洋生物聚集的大都会,各门各类的生物几乎都可以在珊瑚礁生态系中发现,它是许多经济性鱼、虾、蟹、贝类等的栖息环境。这些鱼虾生物之间就形成了互相关联的食物链。食物链的形成离不开珊瑚礁的生产力。所谓生产力通俗地讲就是产能,能够出产什么,养活那些生物。
首先,离不开洋流、潮汐的作用,海洋中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矿物质等)是会随着洋流而在全球范围内循环,全球四大渔场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的鱼类?就是因为这些位置处于冷暖洋流的交汇点,是营养物质的富集区。而洋流中的物质是分散的,随波逐流的,这时庞大的珊瑚礁就充当了营养物质“收集器”。于是就形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底栖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共生藻和自养细菌等1200余种。
鱼类和生物们之所以能存活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初级生产者存在。低等的珊瑚礁底栖生物以初级生产者为食,如底栖的虾、贝壳等。然后虾、贝又成为鱼类的食物。虾、贝在食物链上扮演了很重要的中转角色。最后形成了鱼吃鱼,动物吃鱼,鱼吃动物,螺吃鱼等互相交织的食物链。鱼类生物死亡后又被细菌分解,完成食物链的循环。
小鱼在珊瑚礁附近追逐捕食浮游生物,鲨鱼以饵鱼为食
2、生态均衡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之一,生活于礁体内的生物千姿百态、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保持着生物的动态均衡。
珊瑚和藻类共生,而藻类又是一些鱼类和生物的食物,它们要么啃食藻类,要么啃食珊瑚,站在第三方角度看问题,它们就是珊瑚礁的破坏者。如棘冠海星用消化酶溶解珊瑚纤维,数量庞大的棘冠海星几天之内就可以将珊瑚礁吃得面目全非,对珊瑚礁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但法螺就是它的天敌,可以控制棘冠海星的数量。
海胆以海藻为食,大量的海胆就像蝗虫一样横扫一片水域,但海獭、美丽突额隆头鱼吃海胆,海胆的尖刺有毒,但美丽突额隆头鱼无惧海胆的毒刺,尖利的牙齿轻易的就咬开海胆的硬壳。
还有斑带蝴蝶鱼喜欢吃珊瑚虫和藻类,章鱼吃蝴蝶鱼。鹦嘴鱼吃珊瑚,看似破坏者,其实有助于珊瑚的生长,因为藻类过于茂盛会闷死珊瑚,此外,鹦嘴鱼还能制造沙子。总之,珊瑚礁的生态系统好像是设计好了的,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作为人类,我们不能肆意的去破坏这种平衡,否则,就会引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危机。曾经发生过狮子鱼入侵其他海域引起当地珊瑚礁生态系统平衡性遭到破坏的情况。
3、生态协作
珊瑚礁构造中有众多孔洞和裂隙,为习性相异的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境,为鱼类生物们创造了栖居、藏身、育苗、索饵的有利条件。但这些生物之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共生关系是常见的珊瑚礁生态协作的表现之一。下面列举一些共生与协作的例子:
医生鱼与凶猛鱼类
医生鱼又叫飘飘,嘴巴像钳子,躲在珊瑚礁洞中,是个“坐诊医生”,它的“顾客”大多是凶猛鱼类,如海鳝、巨石斑鱼等。凶猛的鱼类对待别的鱼穷凶极恶,但对待医生鱼却是非常和蔼有耐心和爱心。原来,这些凶猛的鱼类再凶猛,也抗不过身上的寄生虫、细菌等。没有医生鱼帮它们做清洁工作就会生病而死。恰好,这个医生鱼也不要额外的报酬,就图吃点寄生虫填饱肚子。它们是共生关系的典范,此外,还有䲟鱼和绿海龟、鲨鱼之间也是这种关系。
医生鱼与巨石斑鱼的共生关系
小丑鱼和海葵
小丑鱼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小丑鱼又称海葵鱼。小丑鱼为了免受其它大鱼的攻击多到海葵中寻求保护,海葵的触手有毒,很多海洋生物不敢接近,而小丑鱼身体表面拥有特殊的体表粘液,可以自由进出海葵从中。小丑鱼可以帮助海葵搞卫生,顺便还可以捡海葵吃剩的食物。
小丑鱼与海葵的共生关系
珊瑚虫与虫黄藻
珊瑚虫体内有虫黄藻,它们之间属于共生关系,体内共生这种形式很常见,如人和螨虫属于共生关系,人体肠胃中的微生物与人也是共生关系。
至于团队协作,蝠鲼和鲨鱼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种,蝠鲼喜欢团队合作把浮游生物赶到珊瑚礁的潟湖中,做同一方向盘旋动作,将浮游生物集中到蝠鲼群的中央,然后大快朵颐。
四、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哪些?珊瑚平均每年只增长10厘米左右。一座珊瑚礁需要几千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破坏它却很容易。珊瑚在地球上存活了几亿年,但现在却受到了很大损害,全球的珊瑚约有1/10已被破坏殆尽,而另有1/3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消失。到底是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了它们呢?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1、大肆采挖砗磲(che qu)
自然的损伤容易恢复,如台风过境会破坏珊瑚礁及底栖生物,但不用多长的时间就会恢复,且不会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而人类活动就不一样了,比如我国南海海域,因为采挖砗磲会获得高额回报,渔民们就疯狂非法采挖砗磲。乃至使用炸礁方式来破坏采挖砗磲,破坏了礁坪,使礁坪被炸出一道道沟壑,还改变了礁体的结构,影响了岛礁的安全。
2、捕鱼作业对珊瑚礁的损害
捕鱼使用的大型拖网作业,对岛礁附近的鱼类产生了毁灭性的捕捞,拖断了珊瑚枝条。
3、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危害珊瑚礁最危险最严重的因素,引起海洋酸化的主因是碳排放,全球性的碳排放使海洋吸收了过量的二氧化碳,海水的酸碱值偏酸性。二氧化碳是如何使海水变酸的?这里的酸不是我们指的酸梅汤的那种酸味,而是指海水原本是弱碱性的,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后,PH值持续往酸性那个方向靠近。人们把海水PH值下降的现象称为海洋酸化。产生的后果是海水中碳酸钙的钙化速度变慢,而珊瑚、鱼类在外壳骨骼生长发育时需要海水中的钙,却又无法充足的获取。对于生活在弱碱性水中的珊瑚礁,在面对变酸的海洋时无法适应。生物的细胞渗透压也会改变,如像珊瑚、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就会出现身体机能受损而死亡。类似人体的器官衰竭一样。
海洋鱼类具有一定的酸碱度调节与平衡能力,理论上受到海洋酸化影响的程度不大。但没有得到完全证实。但起码会对鱼类的骨骼、耳石会产生影响,并会影响鱼类的行为能力。
4、海水变暖
海洋动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 ,但对温度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温度超出一定范围就会使珊瑚礁出现白化。海水变暖,哪怕是1度,对珊瑚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海水变暖主因还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影响到臭氧层,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
后记:地球上有几大生物多样性非常集中的地方,陆地上的热带雨林,海洋中的珊瑚礁都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瑰宝。了解它们,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并加以保护。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