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暗喻
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但是不用“像”、“好像”等比喻词。暗喻在诗作名篇中时有所见,如果应用的好,能够给诗篇增色不少。
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豪刘禹锡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暗喻成青螺,极其形象。
再比如这首《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把胸中怒气比喻成万古刀,极大的渲染了悲愤之情。
另外还有杜牧的“绿叶成阴子满枝”、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一枝梨花压海棠”等名句都应用了暗喻这一手法,使整首诗陡然成佳作。
我们在写诗的时候可以利用暗喻,使诗增添美感。
9.4夸张
夸张跟想象力分不开,好的夸张能够起到突出特点、强化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令人眼前一亮,且回味无穷。
我有一句诗“惜取年华须趁早,少年转眼白头翁”,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强调时光流逝之快,增强珍惜时光的情感,比单纯说教“要珍惜时间啊”效果好的多。
夸张用起来很简单,但用好很难。因为夸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时必须恰到好处,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过犹不及。
纵观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对比各大诗人对夸张手法的应用,说到夸张,用得最好的无疑是想象力奇特、天马行空的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极富想象力的夸张,把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表达的淋漓尽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祖国壮丽河山在诗仙如椽大笔的描述下,历历在目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夸张手法,不舍之离情被渲染到极致!
更不用提还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等等。
虽然我们成不了李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写诗词时运用一下夸张,运用得当的话,整篇诗词自会增色不少!
9.5化引
“化引”,是指把原来已有的诗句修改或不修改,拿来为己所用,引入自己的诗或词中。我把“化引”分为三种,下面依次进行介绍。
第一种是把前人的一、两句诗句一字不改直接拿来用。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常见现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来自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第二种化引是字变意不变。即诗句中字有所变动,有时候仅变一两个字,有时候大部分字及顺序都变了,但最终都是诗句的意思不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引,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名句。
比如宋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化引自唐代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化引自沈约的《别范安成》:“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第三种化引是原诗意改变,化引的是原诗的立意。我认为这种化引是最高明的化引。
如刘克庄的《莺梭》:“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其立意化引了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的诗句“世间无数如椽笔,一缕相思写不成”,得到部分诗友的称赞,其实此句化引了高蟾的《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写诗时利用“化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建议尽量采用第二种或第三种化引,应尽量避免直接的“拿来主义”。
9.6用典
也就是应用历史典故,我把运用典故分为两类,明典和暗典,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一是明典
就是把典故中的主人公和事迹明确的点出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应用的是哪个典故。
骆宾王的名篇《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很明显运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所以也属于明典。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属于明典。明典比较通俗易懂。
二是暗典
典故隐藏在诗句中,不把主人公明确的点出来,而是通过事物指代出来。如果不熟悉这个典故,就会对诗句产生误解,所以理解暗典,对正确的理解诗句大有裨益。
比如诗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第一句应用了西汉贾谊贬官长沙的典故,李白自己从未被迁长沙,所以不要理解为写的是李白自己。这句诗李白引用贾谊的典故,自己和贾谊同病相怜,表达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