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运用的好能够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运用的不好则会画蛇添足,运用典故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尽量不要用太偏僻、别人看不懂的典故。现代人熟悉偏僻典故的还属小众,用典太偏则曲高和寡,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也就欣赏不了该诗词。
李商隐用典就很隐晦,像“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很难理解这类用典,好在这句诗意还是比较好理解,即使不知道这个典故也知道这句要表达的意思。
但毕竟像李商隐这样用偏典能够得心用手的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自己写诗时尽量不要用这类隐晦的典故。
二是用典要紧扣主题,用典不要跑题,所以作者本人对典故必须熟悉,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或一生际遇了然于胸。
比如你崇尚功成身退,想要表达建功立业后隐退江湖的情感,可以用范蠡、谢安的典故,但如果用李白的例子就很不合适,虽然李白一生都在盼望建功立业后隐退,但他终生在建功立业方面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反而写诗成就颇高。
三是典型性,这个是基础。要应用能够强烈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的典故,让人读了有切身体会,能够感同身受,这样才是好的用典。比如你要抒发保家卫国的情感,可以用岳飞、文天祥的典故;要表达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可以用贾谊、李白的典故。
典故运用的好,能极大增强诗词的感情和说服力。
9.7以景代情
易京代情特指应该抒情时不抒情,转而写景,反而使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达到抒情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为什么要以景代情?因为情到浓处已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故转而写景。目的既是衬托和强化情感,更是令人回味和浮想联翩,产生此情“绵绵无绝期”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所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手法。
以景代情分为两类:全诗以景代情和部分以景代情。
一是全诗以景代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属于以景代情,通过描写西湖风光之美好,友人离别后无人共赏,更加衬托友情之可贵与离别之不舍,比单纯写友情更令人回味。
二是部分以景代情
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闺怨诗有刘方平《春怨》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都属于此类。
不同的主题应用什么什么的手法大体是有个规律的,朋友们可以根据以上的阐述自己总结一下。
十. 炼字、炼句
经过立意、提炼硬句、运用各种手法等几步,诗大体已经写成了,下面就是修补和精益求精了,其中炼字目的就在于此。
诗中字字如钉,每个字都很重要。写完需要反复推敲,找到最经典的表达。
历史上比较经典的的例子有“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
我曾经举过几个例子,像“白云生处有人家”、“随君直到夜郎西”等。
“炼”字,就是我们在诗初成后,反复进行推敲推敲,脑补一下诗中场景,多体会一下意境,找到恰如其当的“句眼”,这样作诗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假以时日,就能作出精品。
十一. 反复朗诵后修改,直至满意
这是写诗的最后一步。
经过炼字,是不是一首诗就完成了?不是,还有最后一步,就是把刚写的这首诗反复朗诵几遍,然后修改。
因为我曾说过,好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朗朗上口”。如果朗读后,某首诗读起来拗口,或者觉得哪里别扭,那说明诗还有问题,需要对拗口或别扭的地方进行平仄替换或字词修改,直至消除问题。
经过以上步骤,一首完整的诗终于写出来了,这样的诗可能就是一首精品。
相信我,如果以上所写的都能掌握好,写诗水平会大有长进,最终肯定能写出满意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