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杨昌鼎 赵紫怡)“这些自然干燥了十多年的杭州苦竹,硬度强、弹性好、声音传导性佳,是制作中国竹笛的好材。”制笛师潘小山的工作室,藏在贵州财经大学的后山上,拉开虚掩的门,一束光透过窗户,照在陈列好的竹材上。
【选竹】制笛从选料开始,除去竹子的品种、产地、年份、圆度、直径、重量等通识标准,判别一根竹材的好坏,往往还要配合制笛师多年积累的经验。而通过初选的毛料,还需经受住接下来十几道加工过程的检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只能放弃重来。 “有时一天要挑十几支竹材才能找到令我满意的。”
【烤竹】烤竹,考的是制笛师对竹子特性的了解程度,加热时要不断翻动让竹材均匀受热,要烤干水汽又不能烤焦。
烤好的竹材要趁热压直,由于每一根竹材的节宽都不一样,压直这一步骤没有固定模具,全凭制笛师的一双眼睛。
“适合C调笛的竹材,外径最好在26mm-27mm之间,内径在17.5mm-18mm之间。”为了保障内径的精准度,有经验的制笛师往往是在烤竹压直之后,才会打开竹材的竹节,用通条将竹材内的膜壁清理干净,从而测量出准确的内径。
【划线】选材定音色,划线定音准,新的竹材需要借助已经调好音的竹笛来划定吹孔位置。潘小山用来做划线参照物的竹笛,是他制作了无数支竹笛后作为“标准”保留下来的。
“但永远都没有所谓最标准的笛子,‘标准’一直在不断修正和进化。”而参照物和新材料的相对数据不一致,吹孔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打孔】即使已经划定了吹孔的位置,打孔也仍有讲究:先用台钻开个小孔,再用刻刀扩孔,吹口是正圆还是椭圆,切面倾斜多少度,每一个微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竹笛的声音。
“偏椭圆的吹孔,呈现出的是较雅致、有色彩的声音,但这种雅调注定就失去了力量感,制作者的每一次下刀,其实是与演奏家和听众的互动。”
【调音】调音,又叫校音。制笛师在初步打磨好吹孔后,会对着调音器反复校对竹笛的音准,一边吹笛一边修改吹孔的大小。“调音需要足够的失败经验,以前刚入行的时候,没少调坏笛子。”潘小山笑道。
“第一次调音觉得准了,放两天再看看。”虽然使用的都是存放了十几年的老料,为了保证成品的音准,减少制笛过程中材质的细微变化对音准的影响,潘小山习惯在不同时段多次调试。
温度和湿度,同样影响着竹笛的音准。“在香港使用的竹笛,温湿条件和贵阳不一样,调音时还要参照当地的气候环境。”
【打磨】调完音,竹笛的制作也就完成了大半,下一步就是打磨。从粗砂纸到细砂纸,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好材质的竹笛,往往需要打磨七八遍。
【上漆】最后是给竹笛上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支竹笛一般要涂十余道漆,每上一道需要干燥两天时间,每上三道需要再打磨一次。
油性漆可以直接用手涂,“上漆的过程中,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竹子在油漆的浸润下逐渐灵动起来。”
潘小山的酒精漆,是自己用一种名为“虫胶”的原料手工调配而成的。
【守艺】“一支笛子的好坏,由很多个步骤和细节共同决定,每个局部都在影响笛音的最终呈现。”除了“守”住传统的手艺和匠心,潘小山还注重运用科学思维来量化经验。
抬头夜已深,忙了一天的潘小山仔细收拾好用过的器材,走到笛架边取下一支做好的竹笛,悠悠地吹起儿时听过的乐曲。有时,周围的村民会过来看他制笛,但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人低声吹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