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不再是“朋友的圈”
几年前,乔姐的朋友圈就是一片荒漠之地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她由衷地感慨。
“之前有个关系一般的同事找我借钱在老家买房。当时手头比较紧就拒绝了。刚好赶上婆婆60大寿,公公出钱全家人去海南旅游了一趟,我一高兴就发了旅途中的海景和美食。谁知借钱的同事看到后就恨上我了。
说我“有钱在外面潇洒,没钱帮朋友救急”。
乔姐,苦笑。
“还有一次,我发了二胎宝贝的周岁照,位置显示家里的地址。有个微信好友留言,‘你不怕有坏人乘机去家里把孩子抱走啊’。吓得我赶紧删除照片,而那位提醒的微信好友,我怎么都想不起TA是谁,又是一阵后怕。”
出了这样几档子事后,李姐就彻底丧失了分享欲。
“说真的,现在的朋友圈在我眼里更像定时炸弹。没几个真朋友,倒潜伏着不少妖魔鬼怪,在你成功时奉上赞美,在你失败时一溜烟地跑了……”
《西雅图》里有一句话:人生而孤独,分享是人对抗孤独的本能欲求。
因为分享的本质就是孤独的个体在向外链接。
发朋友圈向外投射的便是渴望链接的需求,但发圈分享更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随着微信人员越加越多,朋友圈已渐渐脱离熟人社会,而变成“半熟人”甚至“陌生人”圈层。
不安全感,让很多拖家携口、在单位占据一定位置的中年人渐渐丧失分享欲。变得沉默寡言。
生活太无趣,没什么好发的
佳佳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北京奋斗了10多年。
过了30岁后,和同学的联系越来越少,朋友圈也鲜有更新。
“打开手机都是各种喜事、好事。今天这个结婚了,明天那个秀娃了。或者谁又升职了,谁又潇洒地外出旅行了……
反观自己,苦苦奋斗了10几年,至今连个北京户口都没混上,别说孩子,连对象都不知道在哪里。
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回家,遇上节假日还被公司安排加班。日子过得像一台连轴转的机器,妥妥的“工具人”,日子一点乐趣都没有,有什么可说的?”
有多少像佳佳一样在大城市苦苦谋生的成年人,因为日子过得单调无趣,而丧失了分享的*?
人人都希望塑造他人眼中光鲜亮丽的一面,希望把最好的自己,最好的生活展示到他人眼前。
所以,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味,了无生趣,就丧失了自我暴露的动机,反而代之以“隐藏”。
将自以为“不堪”的一面在大众面前藏起来,剩自己一人慢慢咀嚼。
渐渐地,TA们成了朋友圈中“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