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那会,我看人家天天泡在图书馆,那时候还没“内卷”这个概念,于是心想咱也不能落下,没准装一装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开始定目标做计划,球也不打了、游戏也卸载了,天天逼着自己去图书馆。
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我连一本都没看完,刚开始看教材,看不下去改看文学,还看不下去又看小说,就差拿漫画了。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我也是那时候真切体会到装B真累。于是又重装了游戏,最后反倒是打游戏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了毕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那些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事,往往是自然而然毫不费力的,就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哪天要是没洗漱,反而会觉得很别扭。反过来,但凡是靠下狠手逼自己,又是自我洗脑,又是对天发誓,短期内没准能骗得了自己,但时间一长身体还是很诚实。
也就是说,习惯从来都不是逼出来的,因为这是在用意志力跟自己的本能对抗,是非常痛苦和低效的行为。咱们好像没见过哪个自律的大神,每天苦行僧一样折磨自己,他们完全是把我们认为困难的事变成了不可或缺又乐在其中的日常习惯。今天咱们就聊聊,他们是如何培养并长期坚持好习惯的。
自律不是对抗本能
一般我们认为,要养成好习惯就得“对自己下狠手”,逼自己放下手机、卸载游戏,逼自己学习、跑步,想*不能干,不想*必须干。
事实上,如果一件事我们觉得很痛苦,就倾向于逃避,这是每个人的本能。你想啊,本来学习、健身这种事就很痛苦了,你再强迫自己必须接受,那简直就是双倍的痛苦。痛苦的事情再怎么坚持,都不可能形成习惯。不能说我天天挨领导骂,时间一长我就会习惯,哪天他不骂我,我还浑身难受,那我得多贱啊。
《打开心智》这本书提到,大脑的底层原理是稳定和节能,它会尽可能让我们不去改变,不去干活。现在你给它加了一个苦差事,它不仅要挤出有限的资源来处理新任务,还要额外分出精力来说服自己,这个事也许有价值。这完全跟大脑的底层原理背道而驰,时间一长,内耗就产生了。
另外,咱们的身体都有很强的适应型,就拿减肥来说,很多人短时间逼自己,体重确实能减少,但时间一长很容易反弹。就是因为身体适应了这个强度之后,锻炼的时候会让实际消耗的热量下降,而且也会刺激我们吃更多食物,来填补能量空缺。一来二去,之前的努力就变成了无用功。
深度解读意志力
咱们都知道,自律的本质是意志力,或者叫自控力。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就跟肌肉力量一样,用完了就没劲了。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区,我会觉得我不自律是因为我意志力薄弱,相反,那些大神自律,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强大。
既然这样,我也没办法,谁让咱心有余而意志力不足呢。于是,这个借口就让我心安理得的熬夜、打游戏、刷手机,给自己贴上“意志力薄弱”的标签。
“意志力有限”这个说法是由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提出的,他称之为“自我损耗理论”,就是说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当然也可以慢慢恢复。
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比如把受试者分成A、B两组,让他们做同样的数学题,不过A组做任务之前还要经历一个考验,他们需要看着美味的小饼干,但是不能吃。他认为,拒绝诱惑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实验结果跟他想的一样,A组的表现普遍不如B组。
自我损耗理论一出,立刻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一些人好像找到了成功秘籍,那就是训练意志力,还有一些人也找到了成功秘籍,那就是写书开课,教别人训练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