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当时杜甫身陷安禄山控制下的长安。
诗歌写道,国都长安已经沦陷敌手,眼前只能见到空阔的山河;城里到处洋溢着春色,但是新生的草木却只能使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和悲伤。因为感伤国事,所以看到盛开的花朵却禁不住泪流满面;由于和亲人离别,听到宛转的鸟鸣却使人心惊肉跳。战火连绵已经三个多月,这个危险流离的时候如果能收到亲人的来信,那简直堪比万两黄金啊!我焦虑得每天搔动头发,结果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都插不上簪子了。
司马光说,“国破山河在”意味着杜甫能见到的除了“山河”再无他物;“城春草木深”意味着长安城中杂草丛生,已经几乎荒无人迹;至于花鸟,本该是“可娱之物”,却使作者“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这一切,都传达了深重的言外之意。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六月,安史乱军攻陷长安,杜甫正带着逃难的家眷临时住在鄜州。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在前往投奔的途中被乱军俘虏,随后被送到长安。所幸因官位不高而未遭囚禁。这首诗同样写于杜甫身陷长安时期,他在一个月夜写作此诗,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和儿女。
诗歌写道,明月悬挂在今夜的空中,但在遥远的鄜州,妻子只能一个月空对着月亮发呆了。想到我那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们还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正在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呢!妻子一个人静静地在家中守望,这个时候,想必她的头发已经被空气中的露水沾湿,冷冷的月光一定会照得她娇美的手臂阵阵发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亲人一块儿倚靠着透明的窗帷,让月光把我们两个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这首诗有一点是和《春望》类似的,就是眼见月光的皎洁、美丽,而心中徘徊不尽的却是思念的哀愁。不过,由秋夜、月色的凉意引发对悲伤情感的抒写,相对来说是更加自然的。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是一首抒写在衙署度夜时见闻和感受的诗歌。
诗歌以夜间所见之景开篇,在暮色中,丛丛花蔟隐约出现在左省的宫墙边,将要归巢的倦鸟一边鸣叫着一边从空中掠过;星光照耀下,宫殿的千门万户好像也在跟着一同闪动;而高耸直入云霄的宫廷楼阁,被氤氲的月光缭绕着,好像被染上了更多的月色。彻夜难眠的我,仿佛听到了清晨后打开宫门的锁钥之声;听到风吹檐铃的响动,我好像看到文武百官骑马入朝时的阵仗。明天早晨我将要有要事禀报皇上,所以我一直辗转反侧,都已经问了好几遍了时辰。
这首诗内容结构清晰。上半写景,描摹宫殿和门下省衙署的夜景;下半抒情,抒写作者因恪尽职守而彻夜难眠的内心感受。仇兆鳌认为,这首诗蕴藉了作者的“忠勤为国之意”。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身在秦州,在这年的白露秋夜,他怀念远在河南、山东的三位兄弟杜颖、杜观、杜丰。
诗歌写道,眼下连年的战争,阻断了人们的道路和彼此的音信,深秋时节,突然听见天上的孤雁在凄厉地鸣叫。此情此景,不得不令我想到流落在远方的几位同胞兄弟。今天正逢白露的时节,可是面对着天上的月亮,却突然觉得还是小时候一家团圆之时望见的月色更加明亮怡人。我的同胞兄弟现在分散在各处,更令人揪心的是,老家已经在战火中毁灭,我都不知道上哪儿去询问他们生死的消息。写给他们的书信长期不能送达,更何况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月呢!
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了多种心情,有在秋夜想念兄弟的孤独和凄苦,更有无从得知他们生死境况的忧愁和焦虑,还有为故乡惨遭兵燓、国势动荡不安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