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张邵传全文翻译,宋史张邵传翻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28 20:12:34

赖正直 时拾史事

宋书张邵传全文翻译,宋史张邵传翻译(1)

*字数限制,标题不够严谨,限定秦始皇后期~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文/赖正直

编辑/大眼

在现代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皇帝不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自称为“朕”,仿佛皇帝除了“朕”就不能自称别的了。但实际上,只要我们在读史书时稍微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古代的皇帝在许多场合、许多情况下并不自称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样自称为“吾”、“我”等等。究竟皇帝在什么情况下自称“朕”,什么情况下自称“吾”、“我”?

今天我们来试做一个简单的考证。

1

秦汉时期:书面须称“朕”,口头可用“吾”

“朕”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始于秦始皇。在秦始皇之前,“朕”是一个人人皆可使用的自称,例如屈原《离*》一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当然,这个时候的“朕”虽然人人可用,但它是非常古雅的一种称呼,仅在《离*》这样的相当正式的文学作品中使用,一般人在平常说话时大概不会自称为“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上奏:“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秦始皇除了把“泰皇”改为“皇帝”外,同意了李斯等人的其他意见,也就是同意天子自称为“朕”。从此“朕”就成了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

宋书张邵传全文翻译,宋史张邵传翻译(2)

但“朕”只能由皇帝自称,并不意味着皇帝只能自称“朕”。即使是称“朕”第一人的秦始皇,有时候也没有自称“朕”。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等人逃亡后,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在这里,秦始皇自称为“吾”、“我”,并不自称“朕”。

秦二世也和他父亲一样,有时自称“朕”,有时称“吾”。

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即位后,召赵高谋事,曰:「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

我个人分析,李斯等人上奏的皇帝自称“朕”的制度,主要是用于官方正式文件的书面语,带有一种端着架子说话的生硬语气,其实就是*。当皇帝自称“朕”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庄严、权威,说话是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命令式口气。因此,在平时的日常说话里,如果是比较严肃的场合,皇帝也可以自称“朕”,但如果是比较随意的场合,就不太适宜自称“朕”,而要用“吾”、“我”等普通的自称。

正确用法示范

宋书张邵传全文翻译,宋史张邵传翻译(3)

例如上述秦始皇得知方士逃亡,是面对身边的近臣,且在盛怒之下情不自禁说出了“吾”的自称,而秦二世称“吾”也是面对赵高这一极为亲密的宠臣,是在比较随意的场合,谈论的也是“耳目之所好”等轻松的内容,因此他不自称“朕”,而是自称“吾”。

秦朝的这一称谓制度沿袭到了汉朝。也就是,在诏书等正式书面场合自称“朕”,平时则视情况自称“朕”或“吾”。

例如《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即位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载汉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这些皇帝自称“朕”的诏书例子很多,举不胜举。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有很多皇帝自称“吾”、“我”的记载。

例如《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群臣:“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众人不能回答。汉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问群臣:“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

《汉书·周勃传》载,周亚夫之子盗卖官器被问罪,周亚夫也被牵连。汉景帝命令廷尉让周亚夫作出书面解释,周亚夫拒绝。汉景帝大骂:“吾不用也。”(意思是我不用你解释,我直接把你抓起来)。

这里的汉高祖、汉武帝问的是神仙鬼怪之事,是非正式的说话场合,所以他们都说“吾”。汉景帝是骂人,当然也不适宜用端庄的“朕”,而是称“吾”。

宋书张邵传全文翻译,宋史张邵传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