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幡
在秦汉以后,上巳节开始被冷落了, 与其时序节点相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活跃起来,原本上巳节的内容,分别被转移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里。
上巳节原本活动主题形式也发生了变异,其中的“招魂续魄”,成祭墓活动。
这么说的根据在哪?在至今流行的祭墓形式中,可以找到答案。
荒郊老坟
祭墓又称“野祭”,民间俗称“扫墓”或“上坟”。清顾禄《清嘉录》卷三“纸锭”条称,苏州人祭墓, “皆焚化纸锭……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翦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
这种“挂墓”,就是将成白纸做的冥钱串起来,挂在杆子上,插在墓地,这一形式的本意就是“招魂续魄”。
民间旧传,不过清明节,这挂钱是不能动的,因为亡魂还没有来取。
墓上挂钱
在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前,何时进行祭墓并不统一,有的仍在上巳节的三月三进行,也有的在寒食节进行,还有在春分日进行。
唐开元二十年之后,祭墓统一定在寒食节,这也是现代清明节上坟的开始。
据《旧唐书》,开元二十年四月十九日,唐玄宗李隆基下了一道敕令: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庙享,何以用展孝恩?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并将寒食节祭墓, “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祭墓
就这样,祭墓被官方用红头文件定在原本以禁火为主题的寒食节里。
寒食节从冬至后第105天开始(也有从第104天开始),时间两到三天,紧随就是清明节。
从实际活动看,寒食祭墓并不一定就在寒食节进行,清明节前后均可,有的地方是“前三后四”,有的地方是“前后十天”。还有行“一月祭”,也就是说,在清明节前后的一个月内都可以上坟祭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