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结尾含蓄吗,石壕吏复述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29 02:08:13

昨天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创作了一篇短文得到了读者朋友们的认可,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热议。

很多朋友对这篇文章里的一些失误进行了指正,如纠正了新安县在河南而不在陕西等等,在下在这里一并致谢。谢谢各位读者不啻指教,让我又学习到了新知识。

石壕吏结尾含蓄吗,石壕吏复述(1)

我要说一的点是,我写这篇文章,并没有把它和当前网民朋友中一些热点的时事新闻挂钩,而是只纯粹的当成历史文章来写。也就是说,我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远那么深,也不是借古讽今,甚至直指某个武汉女作家。

很多朋友对《石壕吏》的主题看法不同,并在留言里和我进行了交流。在这里我愿意抛砖引玉,再次和大家探讨一下《石壕吏》的主题问题,看看杜甫先生写这篇文章,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石壕吏》 的主题

目前史学界和文学界于《石壕吏》 的主题有几种说法。

一是爱国说 。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们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老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但是他在创作《石壕吏》时,刚好大唐正在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造成的紧张局势 ,因此他也必须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他一方面痛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另一方面又歌颂人民群众在国难当头之时,能勇敢的站出来承担兵役,为国效力。 这种在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矛盾心里,被诗中的老妇表现出来,使得整首诗也有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石壕吏结尾含蓄吗,石壕吏复述(2)

二是支持说 。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安史之乱给大唐和人民造成的破坏有多大,所以他对政府平叛是支持的。杜甫也创作过许多讴歌人民抗击安史叛军的诗歌,最后平叛胜利时,他也会“初闻涕泪满衣裳”,也会“白日放歌纵酒”。因此他在《石壕吏》中,塑造了一户底层人民的形象,从这家三个儿子当兵和最后老妇去从军,体现了人 民对政府平叛的支持。

三是揭露说。这种说法认为老翁不想服役,老妇最后的服役也是迫的。在底层小民身上,并不具备什么爱国主义思想,他们只想过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所以老翁在差役们上门时,才会“逾墙走”。 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也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真实的记录和再现战争之下,普通小民的悲惨遭 遇,揭露了唐朝统治者的无能和安史之乱给广 大人民带来的痛苦 。

石壕吏结尾含蓄吗,石壕吏复述(3)

二、《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要想了解《石壕吏》的创作主题,就得先弄清楚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据守邺城,唐朝派郭子仪、李光弼率九路大军大军围攻邺城。 由于种种原因,唐军大败,郭子仪被迫退守河阳,包括洛阳留守和河南尹在内的大唐高级官员四散而逃,天下震动,局势非常紧张。 唐朝为了抗击叛军,只能再次征集百姓入伍,以补充兵力之不足。

乾元元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邺城兵败之时,杜甫正好由洛阳去往华州上任。他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 《三吏》、《三别》等六首组诗,记录和反映人民在战火之下的痛苦《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结尾含蓄吗,石壕吏复述(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