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及评价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4 20:25: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及评价(1)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引自*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5月10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及评价(2)

知青上山下乡,这件事情对于当今知识界而言,几乎是一个禁忌,所以谈论它是有较大风险的。上世纪末,伤痕文学盛极一时,我们所听到的知青上山下乡几乎与遭到迫害划等号。虽然后来文学界逐渐有人开始反思这股风气的不正常,写出了与伤痕文学结论完全相反的寻根文学作品,但终究伤痕之风已成,后面说什么都没用了,以至于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竟很难找到几个能心平气和讨论这件事情的人。可这件事情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是有其重大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他们人生方向的指引有其重大意义。所以还是觉得应该把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思考写下来,以供更多人学习、交流、讨论。

我是一名90后,当然没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的事情。但我的学习成长经历却一直跟老知青息息相关,这也就增进了我对这件事情的好奇。大学期间,我曾多次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支农支教”、“社会实践”等活动,所到之处遍及好几个省,所见所闻几乎囊括了当代社会底层的种种现象,这也就促成了我对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很多现实性思考,以及社会意义所在。 

2010年,我到广东上大学,陆续参加了十几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下乡活动,每次下乡的内容各有不同,围绕学校周边方圆百里之内几乎走了个遍。我们有时候关爱老人,到敬老院献爱心;有时候关爱留守儿童,做一些支教活动,给他们送一些书笔文具等等;也有时候下乡帮助劳动力匮乏的农户收割庄稼。时常会听村里的老人谈论当年知青插队的事情,说到最后,老人们总是会有这么一句感慨:“当年的知青能吃苦耐劳,现在不行咯。”现在究竟指什么,是指我们这些大学生吗?也许只有这种猜测比较符合事实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及评价(3)

从这些活动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在老人们看来,我们似乎就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弱书生呢?而事实也真就如此。我不敢说当代青年有多文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是不是一种常态,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还真是能不出力就不出力。去年网上对“躺平”一词争得面红耳赤,却是无数青年的真实写照。当社会就业成为一大难题时,“躺平、啃老”便成了青年们的一种选择。很多人批判,年纪轻轻怎么可以这样呢?国家建设还大量缺人,你这一躺平、一啃老,算怎么回事?可问题是,青年即便不躺平,他们就有出路了吗?送外卖?搬水泥?还是上流水线?哪一条能看到希望? 

上学的时候经常听人讨论这个问题:刷盘子还是读书?不管谁站出来,答案都是读书,因为读书才能看到一点希望。可无奈的是,大学毕业后,很多人面临的依旧是这个问题!送外卖还是读书?搬水泥还是读书?上流水线还是读书?亦或者,这一切都没可能了,不管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都看不到一点希望,最后只能躺平。所以去年网上对于“躺平”的批判那么多,我却不急于下结论,虽然我还年轻,但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已经不少了,很多问题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坦白讲,如果青年还有的选择,鬼才愿意躺平呢!问题是,他有的选吗? 

2012年暑假,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贵州支农支教活动,当时和我一起参加这个活动的人多达六七十位,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我们聚集到贵州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每天的工作就是教大山里的孩子们学习各科知识,以及帮助农户干农活。那段时间正好遇上土豆成熟,很多留守老人无力挖收,我们便下地帮助老人们挖土豆。贵州地方的土豆都是跟玉米套种的,土豆成熟了,玉米却未成熟,所以挖土豆时,不仅要尽量确保土豆不挖坏,还得确保不把玉米给挖断了。这种事情对于农村来的学生难度不算太大,可对于城里来的就太煎熬了。不要说一天顶着太阳很难受,能坚持挖一整天,并把土豆背回农户家的都不多,更何况在玉米地里不挖断玉米这种“高难度”动作,简直就是赤裸裸地考验人的耐心。没干几天便有农户上门反映:“你们这群大学生不行啊,虽然很感激你们帮我们收土豆,但你们把玉米挖断得太多了。”说到最后,老人也很无奈,顺嘴提了一下当年知青插队到他们那里的情景,一开始跟我们差不多,但待上几个月后,那些知青对于干农活便得心应手了,也没有人还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态,为农村做了不少贡献。我们听后都感惭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及评价(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