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此篇需背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⑤
河 中 石 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yún),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此篇需背诵。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会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卷冲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于沙中,会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道寻找石兽,不正是背道而驰吗?
(5)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说法。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土,从而形成凹陷的坑洞。
(7)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石头)翻滚个不停,于是就反而逆着水流滚到上游的位置了。
(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是背道而驰;到河床底下去寻石头,不更是背道而驰吗?
(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道理,而不明白其中另一方面道理的情况也太多了,怎么能仅依据某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