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 河蚌壳变废为宝
每个学期开学前邵丽萍就要开始准备蚌壳,渔民们用机动三轮车将满满一车的蚌壳运到学校。邵丽萍说,这也就刚刚够每个学期的用量。“我现在教着三年级的校本课程,有3个班,每个班大约有40多人,每个学期基本上会完成7个左右作品,再加上社团的课程,每个学期差不多需要上千个蚌壳。”
蚌壳的需求量大,但同时保存起来也不是个简单事。“蚌壳比较容易摔碎,再就是清洗完后,不能在太阳下面直接晒容易晒裂了,有时候发给学生后再不小心摔了,所以每个学期都需要大量的蚌壳。”邵丽萍说到。运来的这些蚌壳基本上是邵丽萍自己清洗,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就叫上几个学生一起帮忙。“蚌壳运来的时候,有些壳上还会有蚌肉的残渣,得用钢丝球之类的东西将表面打磨干净,然后清洗好了再发给学生。”
在社团活动教室里,摆满学生们的作品。海底世界、奇妙的鞋子、中国传统故事、孔雀的花衣裳、家乡的桥……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成为了邵丽萍的珍藏。“学生们和大人的思维很不一样,他们的创作天真烂漫,会给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蚌壳画校本课程在2016年开课以来,就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以往纸上作画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蚌壳上创作,打开了学生们的新世界。邵丽萍说,“以前看这些蚌壳可能会觉得是没有用处的垃圾,但是现在将他们变废为宝,学生们觉得是新鲜事,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愿意尝试以往没有的乐趣了。”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们创作的积极性,每个学期末邵丽萍都会组织校本课程的学生们进行比赛,再和其他老师一起进行评比颁发一二三等奖。“学生们可以和家长一起,什么题材的都可以,创作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拿到学校进行评级。”
“学生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有时候上课之前,社团的学生们就跑过来要钥匙,利用课间开始创作,”课堂上的时间是短暂的,没有画够怎么办?学生们又想到了新方法。“有的学生们家就住在徒骇河或者小河的旁边,周末的时候,就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捡一些露出水面的蚌壳,回来自己打磨清洗,然后接着创作。”有时候学生捡到大的蚌壳,回到学校再送给她和其他的老师,老师们收到蚌壳,空闲时刻也会在邵老师的课堂上学上几招。
》就地取材 蚌壳里也能作画了
说起蚌壳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邵丽萍一次不经意间的发现,让这些蚌壳有了新的用途。
三河湖镇因徒骇河与其支流土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汇而得名,这里水系资源发达,渔业资源丰富,大量的河蚌壳就当成垃圾被丢到河边。“我老家是淄博的,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三河湖有这些蚌壳,2015年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这些蚌壳,当时就想着带回来看看有什么用途,能不能有点新的创意。”回来之后邵丽萍就开始摸索在蚌壳上面作画。“当时校长也很支持,三河湖有大量的蚌壳,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用途,开发这门校本课程,不仅是进行作画的好材料,也能体现我们三河湖当地的资源,变废为宝,赋予它们新的价值,也能让孩子们发现家乡的美。”
就这样带着三河湖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始了。
蚌壳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蚌壳的准备到颜料的选择再到教材的编写,邵丽萍都进行了多次的改良和尝试。“一开始不知道蚌壳不能阳光暴晒,清洗干净了再晒,结果有些蚌壳就裂了。再着在颜料上,水粉颜料涂出来不显亮,覆盖度也不好,然后就选择了丙烯颜料。”
前期工作整备好了,2016年的下半学期,课程开课了。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邵丽萍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低龄的学生,我们就用勾线的方式,在蚌壳涂好底色,直接用笔勾勒,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学生们好上手操作。”在中高年级的课程中,邵丽萍介绍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在勾勒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的加工,使整幅作品更加完善。邵丽萍介绍道,“一开始我尝试着编写了两套教学方案,但是实施起来有些麻烦,最后就整合了一份通用教材,年级高的就教的多一点,年级低的就教的简单一点,这样就不用再印两套教材了。”
这课程设置上,邵丽萍选择了动物、植物以及具有滨州特色的风景。“这些都比较容易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每节课也只是传授一些操作方法,剩下的全靠学生自由发挥。”在这些蚌壳画上,不难看出学生们的童真童趣。“讲了家乡的桥之后,学生们的创作五花八门,拱桥、平桥、拉索桥等等都在画作中体现出来了。”
画画时,邵丽萍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托着蚌壳,神情专注。因为颜料在蚌壳上干得慢,画画停停,完全画好一幅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学生们课上有时候是做不完的,他们完成一幅画,大约需要两个课时。”
经过两年半的不断摸索,邵丽萍的蚌壳画课程不仅在学校内火了一把,在校外也受到了欢迎。蚌壳画走出校园在三河湖景区内设展并开设了校外公益课堂,将蚌壳画传播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