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变化,质子的重要性也在降低。有的国家会故意派遣不重要的人去充当质子,有的质子本身在国内的势力也随着王室斗争而削弱。这时的质子已经从最初的人质兼联络使者,沦落为可以随意牺牲的角色。他们往往不能回国,只能在异域困顿终老。
质子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弱者为了苟延残喘,常常只能选择最艰难的生存之道。他们的隐忍和坚韧,成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
和亲,指中原王朝把自己的公主或宗室女性嫁给外族首领的政治婚姻。它不同于质子仅由一方送人,和亲需要两国的共同参与。
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实力大增,数次打败汉军。为了避免边患,汉文帝把自己的女儿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这就是著名的昭仪出塞。汉朝通过昭仪进贡大量财物,匈奴才暂时停止了对汉朝的侵扰。
这种弱国向强国示好,通过联姻来达到和平的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公元7世纪初,隋朝在和突厥的战争中节节败退,隋炀帝为了讨好突厥,把自己的两个公主嫁给了突厥的可汗。
唐太宗曾三次把公主嫁给突厥贵族,这既稳定了边境,也瓦解了突厥内部的团结,对唐朝来说,政治和军事效果都十分显著。
当然,和亲也可以成为强国赏赐弱国的一种方式。公元前60年,西汉与大月氏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后,双方疲于相持。大月氏主动修好,请求与汉朝通婚。汉宣帝得知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大月氏贵族。这使大月氏对汉朝卸下戒心,西汉获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
和亲给汉族带来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强大起来,唐朝无力征服。文成公主被迫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在当时是极不情愿的政治婚姻。然而公主在吐蕃宫廷内袒护汉人,使佛教得以在吐蕃传播。可以说,文成公主对中原文化西传的贡献,是和亲中最杰出的代表。
和亲这一古老的政治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它让中原王朝避免了与外族长期血腥的战争,为双方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联姻不同于和亲的强迫色彩,它发生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强国之间,是主动的政治婚约。联姻的目标,是通过婚姻联盟使双方实力更强,共创和平与繁荣。
唐代,唐太宗面对强大的吐蕃,经过深思熟虑,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建议。文成公主入赘吐蕃后,用智慧化解了两国的对立,促成了和谈。
松赞干布获得了唐朝公主的身份和地位,对唐朝卸下戒心,停止了边境*扰。双方结成同盟,使唐朝西部边境安定了近百年。这次名副其实的强国联姻,对于唐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