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让自己和李善长捆绑的再紧一些,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弟弟结成了亲家。
不久之后,他就当上了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可是一个人不会永远谦卑下去,特别是像胡惟庸这种人,一旦掌权就会嚣张跋扈。
做了丞相的胡惟庸,开始全权处理起军国大事。甚至很多重要的政务不告诉朱元璋,直接实行下去。在奏折中如果看到了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就立马扣下,绝不会呈给皇帝看。
很多官员看到胡惟庸对朝政的把控,就想走他的门路,请他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送给他很多金银珠宝,而胡惟庸一律照单全收。
权欲果真会让人利欲熏心,胡惟庸以为朱元璋的放纵,是源于对自己的忌惮。毕竟自己掌管着大明朝全部的政务,他如果*了自己,那满朝文武又有谁能代替自己出任宰相呢?
可是胡惟庸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不收拾自己,并不是因为忌惮他或者倚重他,而是在酝酿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汉代象郡一带,今我国广西、越南一带)进贡,胡惟庸又犯了老毛病,不去向朱元璋禀报。谁知进贡使者竟被太监看见了,偷偷告诉了朱元璋。
胡惟庸任丞相六年,朱元璋也忍了他六年。朱元璋终于借着这件事,将胡惟庸下狱。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胡惟庸入狱,就接连有人告发他。
终于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党及其六部属官尽皆被诛,朱元璋一举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度。
此时,文武百官才知道,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究竟有多么的残酷和无情,他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如果你企图从他手里分权,那么对不起了,不管你是谁,不管你们有多少人,都会通通*掉。
而此时还在田间务农的李善长,也从胡惟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明白自己和胡惟庸多年来的书信往来,以及和胡惟庸是亲家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皇帝追究自己难逃一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追究李善长,而是让他继续在家乡养老,对他的弟弟也免于追究,只是发配到了崇明岛上。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知是出于顾念旧情还是出于对李善长的忌惮。毕竟李善长,曾经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两人之间君臣情谊深厚。况且李善长在朝中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也不是轻易能够扳倒的人物。
倘若李善长就此本本分分地生活下去,对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他,朱元璋也许不会过分追究。可惜也许是老迈昏庸,李善长竟然做了一件让朱元璋最为忌惮的事。
满门抄斩洪武23年,李善长77岁,谁也不知道他这一年是怎么想的,突然就要整修一下自己乡下的房屋。
而且更奇怪的是,他修房子不找专业的泥瓦工,偏偏相中了汤和身边的卫士。李善长给汤和写信,说他想借兵300名整修房屋。而汤和拿到信后,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向汤和借兵,就是在找死。不管他借兵为了什么,这已经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如果仅仅是这件事也就罢了,李善长竟然还给朱元璋写了封信,请求朱元璋放过自己的亲信丁斌。还没消气的朱元璋看到李善长这封信,简直就要暴跳如雷。我还没来追究你的责任,你倒先跑过来干涉我的决定了,你李善长的手伸的不要太长。
这种举动的后果,就是让朱元璋直接下令,严刑审问丁斌,没想到丁斌竟然吐出了一件要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