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自汉武帝董仲舒改造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但魏晋以来受到佛道的冲击而出现危机。经过反思,一些儒学家开始改造儒学结合儒道思想,发展理学,在传统儒学中融合了思辨析性理论和伦理道德,使之成为一种道德宗教,上升到哲学范畴,形成一个完整的传道体系体系。然而朱熹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三教融合
朱熹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南宋人。程朱学者称朱子。19岁中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和焕章阁侍讲,为宋宁宗讲学。他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
虽然朱熹担任过一些地方官,但是主要精力用于还是在研究儒学上,早年研究佛道后跟随程颐弟子李侗学习儒学。1175年与吕祖谦、陆九渊进行鹅湖之会。进行理学和心说之争。他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因为继承二程,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庞大的理学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
庆元六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终于在建阳家中忧愤而死。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然而在死后却大放异彩。让我们来探究其中的原因。
1. 权臣争斗的需要。宋宁宗时,右相赵汝愚引用理学人士与权臣韩侂胄争权失败。而导致韩侂胄对理学人事的痛恨。后在1197年,在韩侂胄支持下,宋宁宗开始党禁,下诏严禁理学,订立《伪学逆党籍》朱熹也名列其中。但在韩侂胄北伐金人失败,史弥远串通杨皇后*死韩侂胄,送其首级与金人请和。史弥远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用理学为宋王朝服务,恢复了理学的地位,下令雕版印行朱熹的著作。
2. 南宋与蒙古正统地位的争夺。蒙古人打败金国,从新修复孔庙,开始和南宋争夺儒学上的正统地位用来收揽人心。南宋朝廷有人建议立朱子之学,原因是朱子之学当中有“道统”的概念,他的学问当中叫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较适束缚人民。因此在朱子死后几年,蒙古人南下,南宋就开始逐渐提高朱学的地位,直至定为官方正学。
孔庙
3. 儒学上成就璀璨。朱熹在训诂、考证、整理文献、和理学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个人著作有《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校订了《中庸》《论语》《大学》《孟子》四书作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他提出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等哲学观点。康熙帝都评价他“集大成而续千百年之绝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4. 科举制的推动。在官员选拨过程中,特别是以科举制为选拔人才的模式,需要有一套公开的公平的标准。在元朝皇庆二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正式确定科举以朱熹的“传注为宗”,作为科举考试评卷的标准答案。这样要想凭借考试做官就不得不学习朱熹得理论。这样也推动了程朱理学的发展,
5.有利于封建专制的统治。“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规范了社会伦理道德准则,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
其实能够让朱熹扬名的一个是他自身的才华众。一个是人们的认可,最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