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一个君主专制渐渐加深的过程,但是君主制的加深也往往伴随着为了御民而实行的一些紧箍思想的措施。但是禁锢思想的措施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在树立民族的脊梁上出了很大的力。
和民族的脊梁息息相关的其实是民族的性格,中国的民族性格里,对民族脊梁的形成起最相关的是"气节"一词。而"气节"的形成又和古代的一些思想有关。那些思想虽然在实施发布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它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气节实在是出了大力。
第一,对民族性格树立产生有利影响的思想1.程朱理学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非常的多,任意打开一本史书,都可发现一些有志之士,但是真正的使"气节"这一概念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的还是应该算朱熹头功!
朱熹是中国北宋的大教育家,思想家,一个失败的语言学家!提起他人们往往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和他息息相关的"程朱理学",的确"程朱理学"是他最大的代名词,但是今人提起"程朱理学"往往第一个念头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的确不假,但是"程朱理学"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条款,它还是有一些正能量的东西的。
比如:它要求人内修,对人的道德要求有很大的提高。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并鼓励人们向这个理想人格而努力,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它其实直接促使了民众因为对自身道德层面的高要求,直接提高了由百姓所组成的整个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行、情操、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的民族性格!如:张载庄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程朱理学对文人的影响
而程朱理学对文人影响深远的一个表现就是宋朝时期的士子极有气节的表现,比如宋末文天祥在面对异族侵略时,英勇拒降以身祭国,这都是受理学影响的原因。所以才会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大无畏之诗。
比如明朝东林党不畏惧皇权,敢于以死明志!著名大才子杨慎在明朝"大礼仪"事件中,面对巍巍皇权表现出的英勇无畏。他听说朱厚熜坚持要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还廷杖官员,就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一群文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明史》记载:"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