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在七月十五被捕后,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二十七日又被廷杖一次,最后充军云南。杨慎的一生以绝世之才,却颠沛流离于边陲,不得重用,就是因为太有气节,面对皇权的不苟同,才被朱厚熜记仇记了一辈子!李贽在《焚书》中写:吁!先生人品如此,道德如此,才望如此,而终身不得一试,故发之于文,无一体不备,亦无备不造,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况后人哉!这就是民族气节的表现!也是程朱理学的对中国古代的好的影响。
第二,程朱理学在清末被阉割程朱理学真正被阉割是在满清的时候,只提对统治者的服从而不提"气节"。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吕留良在满清统治下的遭遇。吕留良是一个抗清战士,在兵败后开医馆,后来在康熙开"博学鸿儒"科时拒不应试。还通过评选八股文,宣传他严"夷夏之防"的政治主张,被清廷所不喜。这也就是《行略》中所说的"其议论无所发泄,一寄之于时文评语,大声疾呼,不顾世所讳忌。"最后在文字狱最厉害的雍正时期被剐尸,这对重死如重生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奇耻大辱!
钱穆说:"如吕留良,乃于清廷设科取士之朱子《四书》义中大张民族主义,罹剐尸之刑。雍正皇帝颁《大义觉迷录》一书,昭示天下举子,尽人必读。乃不久,其书亦同遭禁锢,举国无一人能见。直至清之末叶,民间始再印此书,与吕留良书同获重见于国人。今人多能谈清廷文字狱,屡行文字狱者为雍正,而雍正御著书亦同受禁锢,此诚旷古奇闻。"
第三,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清交接时候的思想家,可能很多人对他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句名言却是绝对的让很多中国人如雷贯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将天下兴亡的重任也分摊到了普通百姓身上,不再是高阶人士和所谓的读书人的责任,而是每个国民的责任!
他的思想观点和"气节"有关的是"行己有耻",提出为人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如果参考他的这观点的提出背景就更加可以感觉到他的无畏。此观点是清初时期提出的,当时清朝感刚刚入关,正是提出"易服剔发"的时期,很多人文人为了保命和前途,对清廷表现出了巨大的谄媚之心,寡廉鲜耻、趋炎附势而丧失民族气节,刘师培说"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明儒之学,用以应世,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所以顾炎武此话的提出就是在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