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写两个出师表,诸葛亮写了出师表之后怎么样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4 06:17:32

诸葛亮为什么要两进《出师表》?

《三国演义》的历史视野研究:

史实内涵,深入探求不足

《三国演义》写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却极少将所写的战争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观照,也极少将所写的战争与相关的各方诸侯联系起来观照,更少探求所写的每一场战争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因此,对所写战争的历史信息,基本上处于一种盲视状态。致使表面看来战争打得很激烈,很精彩,但其历史内涵却很朦胧。

写战争如此,写历史事件也存此弊。比如写刘备纳寇封为义子,赐名刘封之事,其历史内涵就被忽略了,因此,遭到关羽反对时,刘备并不以为意(《三国演义》第191页)。后来,刘备取了汉中称王,欲立后嗣,派人到荆州征求关羽的意见,关羽仍称刘封乃螟蛉,“不可僭立”,并劝刘备远置刘封于上庸,“以杜后患”。刘备纳了关羽之言,却引刘封怀恨。关羽败走麦城之时,刘封因恨拒不救援,终致关羽不保( 见《三国演义》第405页)。

关羽死后,张飞为报仇,责范疆、张达置“白旗白甲”,戴孝出征,为范疆、张达所害(见《三国演义》第427页)。

刘备不听谏阻,执意寻东吴复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见《三国演义》第442页),最终命断白帝城(见《三国演义》第447页)。

蜀汉失去了刘、关、张,就失去了支撑大势的铁三角,一个多年苦心经营、足以复兴汉室的强大蜀汉,自此天塌地陷!此后虽有诸葛亮苦心支撑,已然独木难支,难改颓势了。

而蜀汉迅速崩塌,祸根便源自刘备心血来潮纳刘封为义子!如果刘备不纳义子,就不存在刘封;即便寇封随了刘备,而且又镇上庸,因不存在怀恨,反而会拼死救援关羽,以获取关羽的感恩与器重。关羽得救,张飞与刘备便无复仇之举,也就不会相继而亡,更不会有蜀汉的天塌地陷。正是刘备纳子埋下的祸根,最终推倒了关羽这块分量极重的多米诺骨牌,迅速引起了连锁坍塌,使蜀汉之势骤然逆转!这,才是刘备纳刘封为义子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所具有的历史信息。但《三国演义》除了表面化叙写,便一无所言,显然没有把握其历史内涵。

再如诸葛亮二进《出师表》,也没有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探求。

在蜀中,诸葛亮的权威是当时无与伦比的,但从朝中来的陈式,却敢公然不遵军令,与诸葛亮唱反调(见《三国演义》第531页),便折射出蜀中有一股强大的反战势力,而且早已形成“前方血战,后方拆台”的危险局面,以至于连诸葛亮的权威也受到蔑视。这,便是诸葛亮为何要再上《出师表》的严酷历史背景(见《三国演义》第515页)。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了蜀中反战实力的肆无忌惮,却因为前方战事而不能脱身,无法面对面开释蜀中文武,因此不得不再上表,先稳定关键人物后主,使其不受反战势力干扰,妨碍北伐大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就能透过再上《出师表》这件事,写出诸葛亮处境的艰难与无奈,进而展示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形象;也为“天下未亡蜀先亡”埋下伏笔。因为正是这股反战势力长期唱衰蜀势,形成消极暗流,溶蚀了民心、军心、国威、士气,最终导致蜀人斗志丧尽,不战而降,先天下而亡。

但《三国演义》对此仅写了一个简单过程,对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几乎未曾涉及。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