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饮锦江水,当知锦江几多长?锦江起点在何处,终点在何方,别名又有几多?……
4月4日下午,“锦江春色来·与你探寻影像与文字里的锦江”阅读分享会在成都举行。这是“品锦江”系列读书会活动第三场,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前,以读书分享的方式举行。现场,主持人周东细述锦江故事。
千年锦江:功勋河流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长江的重要二级支流,也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少有的穿城而过的河流。它从都江堰奔涌而出,在走马河处水分两路,撑起自古以来成都“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民间称其为“府河”和“南河”,2005年统一更名为锦江。
“大家都知道锦江之名来源于‘濯锦之江’,但锦江还有一个别名叫‘粉江’,大家知道么?”周东的设问,让大家惊奇——千百年来,锦江衍生了20多个别名,例如“郫江”“检江”“京江”“永平江”等,其中“粉江”最令人遐想,意为“粉丽之江”,因为锦江水质好,制出的水粉胭脂品质优、上妆好,为成都美女更添丽色,也为其赢得了“成都粉子”的美名。
“都知道杭州钱塘观潮,可大家知道锦江也曾有如同钱塘江般的威猛、壮观的水势吗?”周东讲述,清代诗人沈廉在《锦江观涨》写道:“桃花落尽春水生,锦江忽作辊雷鸣。奔流欲转草堂去,大声撼动芙蓉城……”历史上的锦江,水流宽阔、水量丰沛,除了生活供水,还承担了运输任务,可谓“功勋河流”。
影像里的锦江:感受成都城市变迁
现场大屏幕上,一张张有水有城有人影的图片,拉出了时间的“车辙”——1908年,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拍摄了锦江九眼桥;1911年,美国人路得·那爱德在成都拍摄了大量的影像,其中有一张是现今锦江区核心商业区太古里的北糠市街。
白色、粉色相交的书籍封面映入眼帘,百余年前,任教于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的美国人路得·那爱德所拍摄的老成都影像汇成了《回眸历史:20世纪初一个美国人镜头中的成都》,还原了当时的成都和成都人的生活。
在现场,一组大慈寺照片“穿越”时光,连起了亲切感。“文脉成都,气蕴大慈寺”,周东讲述了许多人不熟悉的历史细节:在成都闹市中心保留的这座千年名寺,不仅留下了唐高僧玄奘在此受戒、生活的印迹,还有少为人知的苏东坡赠予其父苏洵收藏吴道子画作的佳话。寺外墙上的“精妙冠世”四个大字就是后人从苏东坡作品中集成的。在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南迁的16万余件文物,在大慈寺安然存放了一年多。
“有人把大慈寺称为‘古蜀之肺’,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了”,听众王琪说。
文字里的锦江:从名家名篇到现实成都
“成都那时将近有30万人口,在城墙圈子内的,约占六分之五。这么多人用的水,几乎全由井里的水供给。成都平原,地下水非常丰盛,一般掘井到八市尺便见水了。掘得深的,不过一丈到一丈四尺。百把人,只要一口浅井,随你如何使用,如何浪费,它总不会枯竭……”现场,作家李劼人所写《大波》中的文字,由成都居民用成都话朗读。
周东分享的“文字里的锦江”,还有李劼人所著的《成都是一个古城》。李劼人还是一位实业家,在民生机器厂、嘉乐造纸厂担任过高管和创办人。他还曾在成都担任政府要职,杜甫草堂的今日格局、人民南路的城市“中轴线”等都与其密切相关。
已故成都作家车辐是老成都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他所写的《川菜杂谈》《锦城旧事》等都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成都记忆。阅读分享会现场,周东分享了《锦城旧事》中的精彩内容,把一个乐天知命、好耍博闻的成都文人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