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共分为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分别代表着统治阶级、高级僧侣、大小地主以及平民百姓,而我们刚刚提到过的达特利阶级则是连最低级的首陀罗都不如,他们属于贱民中的贱民,这些人的数量亦是无比庞大,据统计目前印度共拥有1.67亿达特利,占据了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十六以上。
如此巨大的贱民阶级产生的问题亦是不小,他们不得与上述任何阶级的人接触、学习、出行,还需要佩戴特殊的标记以示区分,这般待遇简直比黑奴还要悲惨,不仅如此,除了待遇低之外,达特利能够赚钱的渠道也被彻底封死,他们能够从事的工作很有限,只有最肮脏最卑贱的如扫街、清洁旱厕、洗衣服、捕鱼等等。
工作卑微工资低廉,能够维持温饱已经是不易,男人还好至少从事体力劳动不至于饿死,但女人们就惨了,在印度有这样一句俗语便可证明,那就是“一个出生于达特利阶级的人已是天大的不幸,若是性别为女,更是不幸中的不幸。”
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首先在印度教中女人本就地位极低,她们存在的价值除了生育,就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印度女人的一生,小时候听从父亲的安排,长大了对丈夫马首是瞻,就算丈夫去世了也要被儿子奴役,毫无例外根本没有自主的权利。
因此这样的地位也衍生出了一套畸形的婚恋体系,即认为女人都是“赔钱货”,结婚时娘家必须要拿出高昂的嫁妆,求着男方家庭迎娶,如若不然对方轻则悔婚,重则更是会视为侮辱最终闹出人命。
全社会都是如此,印度女孩们自然只好顺从,家里有儿有女的还好,只需要拿着儿媳的嫁妆送给女婿,可若是只有一个女儿就惨了,他们必须要在女儿小的时候就开始攒钱,直到足够市场上的平均价格这才敢让女儿找对象,基于这个原则很多印度的底层女孩甚至到了40多岁都找不到婆家,以至于最终孤独终老。
当然了,达特利阶级正是出不起嫁妆的重灾区,为了省下这笔巨额的费用他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生下女婴当场溺死者不计其数,棒打鸳鸯禁止女儿接触异性的更是络绎不绝,而这也就是平均400名圣女之中就有390名来自达特利,父母们明知前路坎坷也只能将女儿送去寺庙的原因之一。
既不用付出嫁妆又可以分得贡品补贴家用,这何尝不是被逼无奈的选择,然而这却只是一部分因素,还有另外一部分则是因为封建迷信。
这部分家庭对于印度教极端迷信,他们对神灵的畏惧、尊敬程度俨然超过了印度政府,所以为了讨神明的欢心,也为了赎清上辈子的罪过,这些老百姓这才会将女儿送入虎口,即便对方苦苦哀求也不会放弃。
如此愚昧如此悲哀,也怪不得世人对印度教深恶痛绝,那么难道印度政府就不管管吗?女性地位如此低下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并不是件好事,他们为何不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管理呢?
这个原因很复杂,据博主分析大体有三。
其一“政令不下乡”,印度遇到的困境有些像我国的明末时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且政府放弃了土地改革,地主阶级的权利已然膨胀到了顶点,他们掌握着地方上的教育、物资,甚至是声音,一切政府的法律都会被他们按照符合自己利益的形式去解读,例如政府说全民征税,地主阶级就会告诉老百姓,政府收的是农民的税与自己毫无关系。
底层民众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自然只能听信地主的说法,而这也就是印度政府屡次勒令取缔圣女,却时至今日都无法在各地施行的原因所在。
其二,印度教势力太过庞大,在印度有百分之83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高级僧侣们说得话比政府都管用,也就是说政府只要一天不能消灭这群教众,他们就一天别想取消圣女制度。
其三,印度的贫富差距太大,就像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那句台词一样,如果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吃饱饭谁又愿意当乞丐呢?同理若是印度老百姓都有活路,大家口袋里都有钱,又有谁愿意将女儿送进火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