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分区售票”现象早于上个世纪就有“苗头”。
1906年,中国电影诞生的第二年,天津权仙茶园每晚9点到11点放映海外电影,茶园可以容纳二三百位观众,楼下长板凳票价每张3角~5角,楼上雅座票价1元。同年,济南诞生了第一间电影院——小广寒电影院。写于1914年的《济南指南》记载:“‘小广寒’电光影戏,商埠三马路东首。池座每人六百,楼下每人一千,包厢每间四千。”
上世纪初的影院热衷采用多层结构,并将楼下和楼上划分为不同区域,甚至设置包厢服务,以硬件为标准收取不同票价。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影院影厅构建趋于统一,逐渐形成以银幕为中心的室内观影模式,观影效果差异程度较此前削弱,影票售价也趋于统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数十年之后的今天,当影票“一口价”发展再遇变化,大众又回到了影院分区售票的讨论。
02
我们随机打开了3间实行分区售票影院的选座页面,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时间段,在座位差价为2-10元的情况下,不少观众仍会优先选择黄金区域。
“率先选择购买前排座位的观众还是少数。预售开出来以后,首先卖掉的还是中间区域。”
有影院经理分析,10块钱以内的差价是大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因为黄金位置视听效果确实好于普通座位,这也驱使追求优质观影体验的影迷愿意为它们买单。
但与此同时,也有影迷质疑影院分区售票是进行变相加价,所谓划分区域不过是为谋取利益所行。
实际上,推行分区售票究竟对影院收益影响有多大?
以万达影城北京槐房店的普通影厅为例,影片的黄金座位单价与普通区只差2元。我们算了一笔账,满座情况下,40个优选区座位将为影院带来每场80元的收益。
而在UME华星影城的IMAX厅,110个黄金区域座位满座的话,每场将会给影城带来1100块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