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源网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同为主战派的古人陈亮来访,两人酒后畅谈天下形势,幻想指挥千军万马,驱除异族,收复失地的壮阔场景。可惜,这样的场景,只存在遥远的过往,还有朦胧的梦里。现实的世界里,岁月蹉跎,宝剑已经生锈,头发已经斑白,大半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少雄心壮志只能付诸梦境。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从来不缺英雄壮志未酬的故事。辛弃疾就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个。他既有文韬武略,又有胆识武艺,还有为国捐躯赴难的志愿。讽刺的是,历史上记得辛弃疾,多半是因为他的词。他也遗憾地活在流传后世的低吟浅唱中。
但只要翻开他的诗词,就会看到背后的刀光剑影、壮志未酬。
家本秦人真将种
辛弃疾出生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的山东济南,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宋高宗就是赵构。靖康二年(1127年),北方游牧民族“女真”建立的势力——“金”攻入北宋的都城汴京,逮一送一,一次性掳走两个皇帝,把纸醉金迷的北宋朝代结束在战火纷飞之中。
在这场浩劫发生之后,宋高宗赵构带领宋王室南迁,定都在临安(今天的浙江杭州),开启了后人称为“南宋”的时代。
图:赵构(公元1107.5.21—公元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图源网络©️
就在辛弃疾出生的第二年(1141年),高宗和宰相秦桧为了确保南宋“安乐窝”的安全,与金国订立了臭名昭著的“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的出台,意味着此前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名将的抗金战果付诸东流。高宗同意让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国缴纳金银财帛,还画下了东至淮河中流、西至大散关的分界线,分界线以南属宋,分界线以北属金。
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从此属于了金国的领土。
在“绍兴和议”后,金国为了增加自己国土的子民,要求南宋把所有南迁的北人也遣送回北方。南宋朝廷居然完全没有要反抗的意思,便乖乖地要把 从北方逃难南下的人,赶回北方去。金人见南宋朝廷软弱好欺负,自然得寸进尺地再提要求。
结果,在金人三番四次的干涉下,“北人”变成了南宋的大麻烦。为了减少管理的不便,南宋朝廷从此干脆禁止北人入关南下。生活在沦陷区的遗民们,没能等来南宋朝廷为自己讨公道,反倒被拒之门外,心中的委屈怨念可想而知。
和那些普通的“北人”不同,辛弃疾的身份,更要多几分尴尬。
辛弃疾的先祖们本生活在西北地区。祖上辛维叶,还曾在隋唐时候就担任要职。北宋初年,辛家从西北迁徙到山东济南,家族里又有很多人在北宋朝廷为官。到了祖父辛赞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王朝灭亡,山东济南沦陷。
图|图源网络©️
辛家已经扎根济南经营多年,家大业大。辛赞考虑到长途迁徙的麻烦与筚路蓝缕再创家业的艰辛,决定就留在山东。
留下是有代价的。金朝看中辛赞在当地的影响力,极力拉拢他。辛赞也为了保全家族,只好在金朝仕官,并且品级高至正三品。辛赞的儿子辛文郁同样在金朝当官,也做到了从四品。
辛家从此以后,便相当于成了金人。
其实,像辛赞这样的人地位很尴尬。金朝只是为了利用他们,并不真的信任他们,毕竟在金人的眼里,他们都是外人。但在中原人的眼里,他们又成了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叛徒。
但在辛赞的胸中,其实一直都怀着对宋王朝的忠诚。
他一直偷偷为收复山河做着准备。他期待有一天,南宋的军队将会兵临城下。到那时,他就利用他在金朝为官的时间里保存下来的资源与实力,临阵倒戈,协助南宋军队收复失地。
遗憾的是,在他在世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等来这样一个机会。或许南宋朝廷当时放弃朝廷的时候,压根都没想过有反攻的一天。他们很满足于偏安在一隅,过着江南小桥流水式的安逸生活。
不过辛赞的精神,充充分地影响到了他的后辈。辛弃疾,就是最杰出的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