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托物寓意的具体表现,马说中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分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7 10:14:49

本文乃“顾飞驰说娱乐”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马说》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作,通篇以相马为喻。以伯乐与庸夫俗子作比,借题发挥,揭示出贤才俊杰不被重用的遭遇,抨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大批有识之士遭压抑、被埋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文章写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深入而又浅出,含蓄而又透彻,使人读后如饮醒翻,醇厚隽永,同味无穷。全文分为三层意思:首段总述伯乐难得,致使名马不显于世。文章开宗明义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中托物寓意的具体表现,马说中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分析(1)

千里马

此乃文章论题。起笔奇警醒目,沉着凝炼,强调了伯乐的重要和难得。接着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论证,提醒人们说,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并“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显示其日行千里的才能。这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无伯乐,千里马虽有若无。委婉曲折地揭露了巾唐社会用人偏私、埋没人才的黑暗现状。正因为世无伯乐,所以千里马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于是第二段就具体说明千里马境遇的悲惨。这段极写了饲马者的过失,暗喻当政者不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马说中托物寓意的具体表现,马说中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分析(2)

伯乐相马

文中从“食不饱”这个侧面反映千里马遭受苛待的境况,既进一步反衬出伯乐的可贵,又揭示出饲马者坑害以至毁灭名马的事实。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个“安”字,反语有力,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才志难施的无穷惋惜,对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无比愤慨。第三段慨叹世无伯乐,饲马者不识马。这段一开始,就以排比句式,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饲马者苛待名马的情状,从而影射当时统治者在使用、生活、思想一方面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罪行。

马说中托物寓意的具体表现,马说中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分析(3)

千里马

面对这种糟蹋人才的现状,作者无比愤慨,于是以讽刺的笔触写道:“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细节描写,绘声绘神,将那此有眼无珠的浑噩愚蠢的“执策者”——当权统治者的丑恶形象勾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特别是“临之”二字,含蕴丰富,讥讽深刻,形象生动 良马站立于眼前,却视而不见,良马引颈长鸣,却充耳不闻,足见其愚顽无知,昏庸至极。至此,作者愤愤不平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所以紧接“鸣呼“一声长叹之后,作者用选择句反诘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笔力劲健,语势凌厉,感情激愤,无容置辩,文尽韵长,促人猛醒。

马说中托物寓意的具体表现,马说中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分析(4)

良马

这就点明了全部问题的症结:良马之所以不能显于世,就在于当世无伯乐。总结了全篇,突现了文章的主旨。综上所述,本文在围绕千里马有无的论述过程中,着力讥讽用马者的昏庸愚蠢:不善识马,不善养马,不善用马,甚至反诬世无良马。并借助这一比喻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抑人才、埋没人才的严肃的政治问题,不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委屈之情,而且为封建社会中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鸣了不平。

马说中托物寓意的具体表现,马说中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形象分析(5)

诗人以马喻人才

这虽是一篇尺幅短文,但由于作者构思之精巧,阐理之透辟,寓意之深刻,使文章既有跌宕起伏的气势,又有一唱三叹的韵致。论理通脱而无抽象之感,寓意遥深又无晦涩之嫌,从而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战斗作用,收到了借题发挥、情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