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马说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17 10:22:58

第08讲 马说

需要答案请关注 留言



马说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马说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1)

马说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马说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2)

马说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马说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3)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担任名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平定“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说”揭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马说”即论马,谈马,题目点明了本文的议论对象和文体。

三、创作背景

1.《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2.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流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四、字音字形

伯乐(lè) 祗(zhǐ)辱 骈(pián)死 槽枥(cáo lì)

石(dàn) 奴隶(lì)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称(chēnɡ)也

执策(cè) 粟(sù)米 其真无马邪(yé) 外见(xiàn)

五、课文朗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 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屈辱,埋没。

3.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并列。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一样;等同。

6.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使。以:按照。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8.执策而临之 面对。

9.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二)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三)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 喂养。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 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10.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动用,鞭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四)古今异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等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多指等待、等候。

2.执策而临之 策 古义:马鞭。今义:政策,决策。

3.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安全、平安等。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奴隶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6.是马也 是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是。

(五)词的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执策而临之 省略主语,应为“(食马者)执策而临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3.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八、课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马说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