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马说》是一篇传世佳作,虽然字数不多,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引,通过马与伯乐的寓言,深刻诠释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辛酸。文章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人才辛劳付出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愤怒情感。
唐贞元八年,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但仕途却步履维艰。在参加吏部考试三次屡次落榜之后,他的抱负无法施展,郁郁而终。即便上书宰相表达治国安邦的意见,都化作石沉大海,没有获得任何回应。贞元十一年,韩愈无奈之下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尽管出仕不如意,他并没有放弃,相继在汴州、徐州投入宣抚军和武宁军任幕僚,却依然未能得到重用。
文章中提到韩愈因直言进谏多次遭到贬黜。在关中大旱的时候,他上疏请求救灾,却遭到地方官员的陷害,最终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在仕途的艰难中,韩愈写下了《马说》这篇千古名篇。文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及“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呐喊,引起了后人的共鸣。
韩愈的一生充满坎坷,父母早逝,贫寒之境让他依靠嫂嫂抚养成人。虽然在二十五岁高中进士,但直到二十九岁才正式授官。韩愈为人直率重义,与孟郊、贾岛等人保持深厚友谊。然而,他的直言不讳使得他在官场上屡次受挫,甚至遭到贬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