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复姓,不过很多朋友可能只是听说过历史上的呼延赞和呼延灼,而并没有在现实中见过这个姓的人。
笔者之前也是如此。一直到了今年的儿童节期间,在烟台市区跟孩子参加活动时,才通过学校公布的名单,知道这里有一位复姓“呼延”的学生。
可惜的是,这个“见到”只是纸面上的“见到”,并没有接触到对方的家长,因此没有面对面请教其姓氏渊源的机会。
笔者尝试向老师打听了一下,老师回答说:“具体渊源(籍贯)不清楚,应该是当地人(烟台市区或周边县市)。”
从此前走访胶东乡村的情况来看,烟台周边可能与“呼延”有渊源的,主要就是蓬莱的几个村庄。
这几个村庄大体都在蓬莱大辛店镇地界内,如大呼家、母官都等。其中,“大呼家”从名字上看,就明显带有姓氏的特征。
“大呼家”地名碑背后的村志记载很简略,只说该村是以姓氏命名,系明代呼姓从“云南”来此建村。
呼姓、呼延姓,一字之差,是否复姓简化?因为没有见到详细的族谱记载,暂时不能确定。不过,笔者之前去大呼家村的时候,曾听当地老人口头提起过这个说法。
(现在的大呼家盛产葡萄,主要有呼、丛两大姓)
在胶东历史上,复姓简化的例子也并不鲜见,比如分布在栖霞、黄县、蓬莱等地的慕姓,史料就明确记载是“慕容氏之省称”(《栖霞县志》载:“慕信,字成之,本姓慕容氏,后省姓慕,云其先江南人,五季避乱居栖霞方山下(注:即现在栖霞市观里镇的慕家店村)。”)。此外,黄县太史氏和淳于氏,也有简化为史姓和于姓的情况。
如果蓬莱呼姓的确也是从复姓简化而来的话,那么他们应该早在明朝永乐之前就已经完成简化。查阅清代《蓬莱县志》,可以在贡生名单当中找到一位叫做“呼信”的人。通过这一点,或许也可以尝试推断呼姓迁到蓬莱的时间。贡生通常是在书香世家中选拔,呼氏家族在永乐时期就有贡生,说明他们定居蓬莱的时间应该不短,可能在宋元时期就已来此。
除了蓬莱之外,在龙口市的范围内也有成规模的呼姓人分布。当地北马镇有个“呼栾村”,其中的“呼”字,指的也是“呼”姓。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当时呼栾村有三十多户呼姓人家。不过这支人是何渊源?与蓬莱呼氏有无关系?暂时不得而知了。
现代社会多元且开放,也有一些简化的姓氏通过“把省字加到名里”的方式尝试还原复姓。这次在烟台遇到的“呼延同学”是不是这种情况?也不得而知了。当然,也不排除一直沿用复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