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二世纪下半叶,佛教在印度中部的发展陷入低谷,石窟造像也渐行渐缓。直至五世纪伐卡陀迦王朝、诃梨西那统治时期,空寂已久的山谷中才又响起斧凿之声,开始了新一轮的开窟造像。
公元638年,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在印度游历取经时,曾到过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对此处做过详细记载,时名“阿折罗伽蓝”:
“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巘(yǎn)。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阿罗汉所建……”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回忆,很可能是阿旃陀石窟在历史文献中的最后一次露面。公元7世纪后,随着佛教诸派别的分裂及印度教的兴起,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了,阿旃陀石窟叮叮当当响了几个世纪的凿刻声音停了下来,只留下几尊未完成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