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蚕虫草制备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出现多种病虫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细菌病、病毒病等;杂菌主要有青霉、绿霉、根霉等;虫害主要有菌蚊、菌蝇等;生理性病害主要有菌丝徒长等。而在防治上建议以预防为主,采取农业、物理、生态、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首先我们要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蛹虫草菌株,并且要定期复壮菌种。其次就是要注意发菌阶段保持场所卫生、空气新鲜,湿度。最后就是子座培养阶段,温度最高不超过25℃,菌丝徒长时应及时用无菌接种铲划破菌皮,喷水并加大通风。一旦发现杂菌污染的蚕体,要及时淘汰。
物理防控:这里主要是为了菌蚊和菌蝇等害虫的预防,一般在培养室走廊悬挂粘虫板、安装频振式*虫灯等,培养室门口及通风口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和防虫纱网。
生态防控。好的生态必然会减少病虫害的出现,如在发菌阶段要调节培养室至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同时适度通风,避光发菌;在子座形成期间应避免高温高湿、温湿度差大及通气不良。以上几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在日常操作中却是个细活和丰富的经验。
化学防控。在蚕虫草的培养过程中的化学防控主要是消毒处理,如家蚕幼虫饲育化学用药消毒,如在接种后发菌等环节出现杂菌污染时的消毒。
农知建议:家蚕幼虫饲育化学用药消毒可采用有效氯1%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保持湿润30分钟,以保证饲育的家蚕幼虫健康。如发现杂菌污染时,淘汰后在污染处用75%的酒精或有效氯2%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做消毒处理。
如何判断采收时机呢,一般以蚕虫草的子座长度达到5~8公分为标准,头部出现龟裂状花纹,表面可见黄色粉末状物时,就可以采收了。看到符合采收的标准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整理分级。若干燥处理,应采用冷冻干燥或50℃低温烘干。
农知建议:采收过程中所用的镊子等工具应清洁、卫生、无污染,动作要轻,避免将蚕体或子座折断。定位培养的蚕虫草,应将虫体表面包埋物清除干净
以上就是大家好奇的蚕虫草培养的全过程了,是不是有种慨叹造物神奇的感觉。蚕虫草的研发成功,不仅拉长了蚕业的产业链,也极大的增加了附加值,不失是个创业致富的好门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