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人物线索决定了《十月围城》在故事上采取的策略就是将历史事实与虚构传奇交织融合,这样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强化了影片与真实历史的联系,与以往纯粹“奇观式”得大片风格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又通过传奇式的故事讲述丰富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
当然,除了整体的故事框架采取了这种叙事策略外,影片在很多细节处也不断深化这种历史与传奇相交融的效果。
比如一开场的杨衢云教授被袭案,就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耗资4500万重建1:1的1906年香港“中环城”是带领观众“回到过去”的重要道具;以及在每一位无名义士去世的时候都会打上他们的姓名、生卒年月和籍贯信息,这些处理都是为了加强观众对这个传奇故事和剧中虚拟人物的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结束后和片尾字幕出现前,《十月围城》为观众呈现了1906年之后革命党发动的历次起义,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彻底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这种把虚构的英雄传奇和真实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方法,使得观众可以将影片中牺牲的那些平民义士和历史教科书上记载宣扬的革命英雄相比对,从而产生了对影片的心理认同和强烈共鸣。
草根角色的“英雄化”虽然众义士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很容易在观众的期待中被解读为主旋律影片,但是和同年10月上映的《建国大业》相比,《十月围城》更倾向于是一部“民营主旋律”。
之所以被称为“民营”,就是和《建国大业》中的历史人物和直接描写的国共关系相比,《十月围城》的主角都是无名的草根义士,比如沦为赌徒的警察、家道没落的乞丐、戏班班主的女儿、摆小摊的和尚、富商家的三轮车夫等,他们的出身背景与常规意义上“英雄”的定义不符,但正是这种错位的差异性,凸显了《十月围城》作为历史影片的传奇性所在。
比如,片中李宇春扮演的方红,她参与保护孙中山这项任务的原因是为了替被清廷*害的父亲方天报仇。
所以,一旦观众认同了影片中父女情作为方红投身革命的动机的合理性,那这样一位平凡女义士的横空出世就在观众的期待中。
正因为对于方红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她参与“保孙”的行动有着坚固的情感基础,所以观众会为她在“黑屋爆破战”临死前的那一句“爹,女儿不孝”而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