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利用的就是安慰剂效应,前方并没有梅林,但他描述的梅林景象让士兵们产生了自我暗示——赶过去就能吃到红红的梅子,因为这种积极的期望而瞬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
二、安慰剂效应为什么能帮助孩子赶走妖怪?
在孩子做噩梦这个问题上,老一辈很早就掌握了安慰剂效应的用法。比如孩子梦到妖怪,老一辈一般会一只手用力打另一只手,打得很响,假装打了妖怪,然后说:“哪个妖怪吃我宝宝,打死你!”孩子看到老人打了妖怪,一般就会停止或减轻哭泣。
只是这种做法在现代看来有点治标不治本——因为孩子下次再梦到妖怪还会害怕,他只能依赖大人打妖怪。正确的做法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打妖怪,让孩子觉得自己掌握了打妖怪的能力,他会更加有安全感。
在偶像剧《就想赖着你》中有一个ELLA帮助小男孩打走噩梦中妖怪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三四岁的小男孩半夜做噩梦大哭不止,说梦到了恶魔鬼,长着尖尖的牙齿,好恐怖。ELLA饰演的保姆听到哭声立马赶过来。最后她教给男孩一个办法:拿起玩具宝剑当做武器,念咒语,把宝剑往前一砍,魔鬼就消失了。小男孩学到这个方法以后,心中的魔鬼被驱除,开心地笑了。
日本心理精神学家冈田尊司说:
暗示能起到安全堡垒的作用,当安全堡垒在了,孩子就会感觉放松。
在这个剧情中,宝剑和咒语就是孩子的安全堡垒。孩子相信宝剑和念咒语配合就能打跑妖怪,当他开始使用这两样“武器”,就产生了相应的自我暗示——妖怪一定会被我打跑。在这个自我暗示之下,对结果充满积极的期待,安全感就随之产生了。
但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灵丹妙药,需要根据情况合理运用。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