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明朝以前是没有皇贵妃这个称号的,明宪宗时期,他的宠妃万贵妃在生下儿子后被封为皇贵妃。到了明神宗时,皇贵妃才正式出现,权力仅次于皇后。
有关明朝后妃的制度,历史上还有这样的记载,即皇帝一般授予后妃封号、尊号、徽号和谥号。
封号代表后妃的等级,尊号表示对嫔妃的赞美之意,徽号只有少数有功有德的嫔妃才能得到,而谥号则是死后对嫔妃一生功德的总结给予的称号。
不同等级的嫔妃的后妃宝印和冠服、车舆,包括死后的殡葬制度等都有所不同。
宣宗以后,明朝的皇后和皇贵妃有金宝、金册和金印;其他的嫔妃有银册和金印,但是没有宝;嫔以下的只有银册子。
不同等级的嫔妃除了印、册、宝之外,她们的冠服佩戴也有严格的规定。
据史料记载,皇后平时的着装有两种,一种是礼服,另一种是常服。皇后的礼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袆衣,另种是翟衣;皇后的常服有凤冠、霞帔和玉带。
皇后的车有辂、安车、行障和坐障等,仪仗一般可分为丹陛仪仗、丹墀仪仗、宫中用仪仗等。
皇后是六宫之主,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车和仪仗。妃嫔的车只有行障二、坐障一,虽然皇贵妃的车称凤轿,所用的行障、坐障和皇后一样,用红绫装饰,但是仪仗却只有一种。
因地位不同,所以其死后受到的待遇也不同。皇后的殡葬制度自然要比妃嫔高,据记载,皇后一般葬在皇帝的陵内,并附祀太庙,但是皇帝生前废掉的皇后不能葬在皇帝身边,另选其他地方安葬。
明朝选妃制度很民主,一般皇帝的后妃都选自民间,不注重门第,更注重品行,一股都是通过秀女选出,不准大臣推荐,这点是很好的,以防后宫与外戚干政。
但是,明朝妃嫔的殉葬制度却是封建社会里前所未有的残酷。
清初,满族人的妻妾制度混乱,历史上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娶等说法,直到康熙时期后妃的宫闱制度才真正确立。
康熙时期规定皇后居中宫,治理后宫,下面设有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别住在东西十六宫,帮助皇后打理后宫。
除此之外,嫔下面还有贵人、常在和答应三级,这些没有规定的人数,分别安置在东西各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