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那个力挽狂澜改写大明王朝命运,为明朝续命了二百年的英雄于谦于少保,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的于家。
据于谦的十一世孙于继先说,在于谦出生前,于谦的父亲于彦昭曾梦见他们家历代供奉的文天祥托梦于他:“吾感汝父子侍奉之诚,顷即为汝之嗣矣。”
古人相信,若是谁家小孩出世时,上天有降下异象以示提醒,这家的孩子未来注定不凡。
于彦昭感念是先贤文天祥托梦自己,心里忐忑,觉得有点承受不起,便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谦”,以示“因梦中逊谢不敢当之意”。
钱塘县于家是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于谦的祖父曾担任过工部、兵部主事。受家学熏陶,于谦从小便喜欢读史书,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在于谦的家中,他供奉着诸葛亮和文天祥的雕像,好借此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于谦自小聪颖,他几岁的时候便在钱塘一带获得了“少年英才”的名声,他的邻老感叹道:“此子真英物也!惜吾年老,不能见其显达,为可叹耳!”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位路过的高僧听闻他的事迹后,笑着说道:“他日救时宰相也!”
【于谦】
一、“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是诗,也是于谦的人生志向永乐十年,于谦踏上了实现他“建立清明盛世”理想的第一步——参加科举考试。
十四岁的于谦在这次学政主持的童试中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趁热打铁,他在17岁时又参加了三年一次的乡试,很可惜的是这一次他落榜了,没有考中举人。
于谦在落第后,与朋友相约,外出游览大明的锦绣山河,顺便放松一下心情。期间他在观看过工人开采石灰的经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中,于谦托物言志,借由“石灰”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铿锵有力,道尽了少年不畏艰难,哪怕牺牲自我,也要做一名纯洁清白,为建设美丽繁荣的祖国献计献策的高尚人士。
这首诗,它既是在说石灰的开采过程,同时也是作者在直抒胸臆。
旅行归来的于谦,重新把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于谦《忆老婢》
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几年寒窗苦读,于谦的学问大有长进,他在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了第六名,中了举人,又于次年参加会试得了第一名,成为了永乐十九年的进士(不过算成绩发榜时,又因“策语伤时”被置三甲第九十二名)。
【石灰吟】
二、做事清白:于谦不贪污受贿、剥削百姓,他做巡按期间,平反数百件冤案,百姓称他为“于青天”永乐二十年,24岁的于谦,迎来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山西道监察御史。
山西道监察御史,设立于明洪武十五年,秩正七品,一般有三到八名官员担任该职,其职责为“辩明冤枉”,监察地方官员,“为天子耳目风纪”。
于谦的成绩做得很不错,他在这个职位上刚待了一年左右,便因“廉干”(廉洁干练)闻名,被上司特别关注调往湖广出巡去犒劳官军,兼调查解决四川、贵州部分少数民族起兵的问题。
这份新工作对于于谦来说格外考验人,表面上他只是代表朝廷去奖赏官军,可实际上他还要查清楚百姓起兵之事背后究竟是因为遇到了灾荒还是人为原因导致。这件事牵扯到地方军政,人生地不熟的的于谦要想调查出被层层势力掩盖起来的真相势必困难重重。
于谦从官军申报的功劳入手,以核查军功为名,在多方走访,深入基层考察后,成功掌握了部分地方官员犯罪的证据,当这份名单送达朝廷后,相关违法人员都受到了严惩。
初出茅庐的于谦不畏强权,敢于直荐的行为,受到了明宣宗的认可,当右都御史顾佐保举于谦去江西当巡按时,明宣宗便大笔一挥:可。
顾佐上任右都御史后,整饬吏治,罢免、降职了三十余名御史,唯独推举于谦升迁。
【剧照】
所谓巡按,其职责是代天子巡查地方,他们由皇帝钦点,直接对天子负责,“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能够担任这个职位,也就意味着于谦已经成为了明宣宗的亲信。
有趣的是,于谦在出发前,写了一首诗《二月初三日出使》:
春风堤上柳条新,远使东南慰小民。千里宦途难了志,百年尘世未閒身。
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岐在抚巡。自揣菲才何以济,只将衷赤布皇仁。
在这首诗中,于谦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希望为民请命、澄清吏治,来报效皇恩的满腔热血。
于谦到任后,发现南昌宁王府的一伙官吏仗势掠夺商人货物,此事还涉及南昌知府。过往前来巡查的官员看到此事牵连甚广,为了自己的前途,都是收受了一笔贿赂后,便假装没这桩事。
当知府派手下官吏给于谦送来钱时,于谦却直接拒绝了他的贿赂,依法惩办了违法的王府官吏。
出按江西期间,于谦清查官府过往政务时,发现了数百起冤假错案,他“雪冤囚数百”,使得江西百姓将他奉为“于青天”,还把他的生主牌位供奉于郡学祠堂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