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然而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就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了。西方能够在明朝前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文明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生产力得以恢复,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大航海运动等。不过,当时明朝在许多方面却是原地踏步,甚至开了历史的倒车,这就加快了西方超越中国的速度。
一,明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倒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要发展成为近代工业文明,就需要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而商业的发展,就是这种转型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商业到宋元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纸币的出现、坊市制度瓦解、工商皆本思想出现、海贸收益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等都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然而,明朝建立后,宋元商业的繁荣局面就戛然而止了。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一统天下后就完全按照自然经济的模式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中国经济通史》写道:“有明一代,专制主义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摧残、破坏,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延缓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进程。”
明初打击工商业的政策主要有户役制度、抑商制度、货币制度和海禁制度。户役制度就是将全国居民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类别,各类役户分别按照其只能为明朝劳役,只能世袭,不能转换。如此就大大限制了人身自由,“实际上处于半奴隶状态”。抑商政策包括严格控制商人活动,利用路引监督商人;对许多商人轻罪重罚,动辄抄家、处死。实行商税制度,在水路交通关津设置竹木抽分局,抽取过境税,使得商品流通不畅。
《中国经济通史》的资料
明朝前期基本以白银、铜币作为“回赐”外国使团的筹码,因此垄断全国铜矿、银矿开采,甚至禁止民间使用白银。1375年,明朝发行“大明通宝钞”,作为民间唯一的流通货币。然而,由于明朝滥发纸币,导致宝钞很快就贬值,百姓放弃使用。朱元璋则强制推行,导致民怨沸腾,民间甚至倒回到物物交换的时代。直到明朝中期,才允许民间使用铜币和白银。
朱元璋的政策,导致明朝工商业的衰落。《中国经济通史》说:“明代前期的商业状况是非常凋敝的,全国各地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中从事商业的人很少,商业利润极低,贸易大多数都是短途运贩。”“明朝前期成为我国宋元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逆转时期。”
二,海禁:明朝睡了200年海禁是明朝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下海”,令民间“禁用番货番香”,“禁海外互市”。同时,在陆地上也禁止和周边民族、国家进行互市,如洪武九年“禁秦蜀军民入西番互市”,永乐时,棉布不能出境,“严边关茶禁”,正统年间“禁瓷器与外夷交易”。
明朝只允许官方垄断交易,也就是朝贡贸易。具体操作就是其他民族、国家名义上对明称臣,然后带来一些奇珍异宝“进贡”明朝皇帝,明朝则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回赐”,以经济来吸引外国来“朝贡”,因此明朝朝贡国一度达到了148个。朝贡国越多,明朝的经济损失就越大,郑和下西洋就是一次朝贡贸易的体现。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就是规模大,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的确落后于西方了。明朝以举国之力打造一支船队,规模大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整体而言,郑和船队没有开辟新的航线,其航行范围尚未超过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范围;郑和舰队尚未拥有横渡大洋的能力,只能沿着海岸线前进;郑和船队装备的武器已经落后于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欧洲也在进行大航海运动。和郑和下西洋不同,西葡两国航海是为了殖民扩张,追逐经济利益,有持续的动力,最终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了股份制公司、证券交易所、现代银行等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