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县杨家庄村有座介子推庙,说来让人难以置信。要说山西有,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介子推是晋国人。为什么无极县有介公庙呢?杨家庄与介子推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无极县介子推庙位于杨家庄村后街西头路北,东西长20多米,南北长30多米,坐北朝南,有前殿和后殿。介庙虽然面积不大,但在一个村庄倒也显得气魄雄伟。75岁的杨家庄老人杨瑞章说,前殿正门两边供奉有弥勒佛等,后殿正门供奉有介子推的神像,足有两米多高。神像上空两边镶有两条木质神龙,介子爷端坐在木制的大供桌后方,身着蓝衣,面带慈祥,淡定和善,目视前方。介子爷两侧是两尊女菩萨,服饰华丽,端庄睿智。女神的双眼给人以洞察一切、给世间带来光明的感觉。这两尊女菩萨又是何人?也可能是介母及其家眷。每个女神旁边站着两个手持仪仗的侍女。大供桌的两端站着两个凶煞,外表凶悍,内怀忠勇,手执兵器,身披盔甲。大殿的东西墙下边各站着一个丑陋的小龇牙鬼。大殿的东西内墙上面,画满了工笔彩画,有骑马打仗的,有劳作耕种的,线条纯熟,形象逼真。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庙内的额匾。庙内有两个一搂粗的松木柱子,两个柱子上方中间有一木制匾额,宽0.6米,长1.2米,四周镶有斗形的半圆形牙子。字的笔画边缘是凹下去的,字的笔画是凸起来的。上刻“绵山高滔”四个大字,清笔正楷,蓝底黑字,刚劲有力,气度不凡。匾面右上方还刻着“敕”字。“敕”为帝王的诏书或命令,看来此匾出自皇帝御笔。杨家庄御赐额匾究竟是哪位皇帝封赐?因无记载不得而知。
“绵山高滔”四个大字,很明显是对介子推高风亮节的表彰与赞扬。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父王宠妃骊姬的迫害而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历时19年,备受艰苦。在卫地一处杳无人烟的地方重耳绝粮,命若悬丝。随臣们找不到一星半点的食物,这时候,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给公子喝下,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后,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救了自己,深受感动,说日后定要报答。公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晋国,即为晋文公。他即位后,大赏群臣,所有人都跑来向重耳邀功请赏,就连曾经在逃亡时背弃他的人也获得了赏赐。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决不贪功受赏,于是背上老母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得知后便来绵山找他,介子推不肯相见。晋文公听信大臣建议,让三面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来。火熄后,才发现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然已无力回天,遂下令将介子推母子安葬在岭上,并立庙奉祀。将绵山封为“介山”,将介子推的祭日定为“寒食节”。每逢寒食,天下禁火,吃凉食以寄哀思。
介子推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直到今天仍然光彩夺目,普照万方。“南有屈原,北有介子”。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用“端午节”和“寒食节”来怀念心中的好人。
为什么杨家庄村建有介子推庙呢?85岁的杨家庄村老人刘庆书说,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我们村是明朝燕王扫北后从山西搬来的。周围其他村的人都说是从洪洞县老鸹窝搬来,我们村可不是,我们是从介休搬来的。介休是老家,老人们像讲故事一样一代传一代,直传到今天。据说杨家老坟上过去有一石碑写着山西移民地,但已失落多年。介休与介子推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渊源,在汉朝时就建有介子推庙,在介休就有“早上三叩首,晚间一炉香”的习俗。那么移民到无极的先民们会怎样?他们定会将这种精神和情结带到无极,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杨家庄建介子庙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蹊跷的是,现在介休市洪山镇就有一个杨家庄村,此杨家庄和彼杨家庄是偶然的巧合吗?可以想象,先民们迁徙后,每每望着落日的西山,遥望家乡,晚霞映照,泪眼汪汪,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故土,仍以“杨家庄”命名新村亦在情理之中。
杨家庄民风淳朴,乡邻和睦,多少年没出现过打架斗殴的恶性事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还涌现了一批党员,成为县里建党支部最早的村之一;战争年代有7名烈士为国尽忠。这些都与介子爷高尚情操的影响不无关系。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和谐社会的正能量。
(燕赵都市报 耿兵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