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怀古
【唐】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这是李白登岘山望襄阳而抒发怀古幽情之作。从此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这次游览时间是秋日的下午到晚上之间,游览地点就在岘山。作者登上岘山之巅而远望襄阳城,其视线顺序是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由远到近,次序分明,给人以自然而又细腻的感官。
诗中引用两个典故,借以抒发对古人高尚情操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今世的一丝感伤。
谢公亭
【唐】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在游宣城时所作。谢公亭是为纪念谢朓所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李白把怀古人而难见的怅惘情绪流于笔端,赋予眼前的景物之中,使这种寂寞而美好的景物复活,从而引起人们对当年亭内事物的遐想。诗中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以及美好的精神情操,同时巧妙地引起了他人的共鸣。
对雨
【唐】李白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
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这是一首描写雨景的五言律诗,诗人用抒情的手法、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烟雨蒙蒙的画面:诗人百无聊赖伫立窗前,如丝般细雨润湿着窗外的一切,花草凝露,古岫雾掩,空庭弥烟水纹轻皱,然后遐想到农夫趁雨停还要忙于耕种,顿生感慨,禁不住令人心潮涌动。
全诗运用自己的悠闲与老叟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自我反思与怜悯劳动者的高尚情怀。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李白往来于宣城、历阳之间游历山水。五松山在安徽铜陵县南,山名原先不详,李白至此,看到古松参天,多是一树生五枝,遂命名为五松山。此山风景清幽引人入胜,李白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无法赶回县城,只好到山下随便找个农民借宿。于是荀媪这位纯朴的老农妇有幸接待了这位大诗人。诗人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深为感动,于是写下此诗以表当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