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船舶通过锋面气旋,可以根据观测风和云系判断:
(1)测到风向随时间作顺时针变化,北半球船舶通过气旋中心低纬一侧(南半球高纬一侧);
(2)出现云系依次为:Ci-Cs-As-Ns-As时,船舶通过气旋中心的高纬一侧;
(3)测到风向随时间作逆时针变化,北半球船舶通过气旋中心高纬一侧(南半球低纬一侧);
(4)出现云系依次为:Ci-Cs-As-Ns-St-Cb时,船舶通过气旋中心低纬一侧。
7. 锋面气旋移动方向:通常锋面气旋的移向与暖区地面风向大体一致,一般与暖区地面等压线走向大体一致(平行)。受西风带基本气流的引导,总的来说都是自西向东移动,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都是如此。东亚气旋移动路径主要有三种情况:自西向东、自西南向东北、先自西北向东南,然后再折向东北。东亚气旋若在移动过程中不消失的话,最终都将移至阿留申群岛附近以及以东洋面,在那里锢囚消失。
8. 锋面气旋的移动速度:初生和发展阶段快,锢囚和消亡阶段慢;一年之中,春季移速最快,夏季最慢。
9. 锋面气旋的生命史:大致可以分为初生阶段(波动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和消亡阶段。锋面气旋的形成一般先有锋面,尔后在锋面上产生气旋。
(a) (b)初生阶段/波动阶段
(c)(d)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e)(f)锢囚阶段:气压最低,天气最恶劣,降水范围最广,大风范围最大
(g)(h)消亡阶段
10. 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冬季大风浪的原因:阿留申低压强盛、波流效应、大的海气温差。
11. 正常情况下,暖锋前风力大于暖锋后风力,冷锋后风力大于冷锋前。但是温度气旋,暖锋前一般4-6级,暖区在陆地上2-4级,海上达到7-8级,冷锋后最大可达11-12级。所以冬季海上典型锋面气旋的风速分布:冷锋后最大,暖区次之,暖锋前最小
12. 东亚地区北方气旋主要生成在北纬45-55度,而南方气旋在北纬25-35度。
13. 北大西洋中部的气旋、北美东部的锋面气旋,最终锢囚在冰岛附近洋面。
14. 在东北太平洋,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生成的气旋一般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移到北美的东岸和阿拉斯加湾。
15. 地中海的温度气旋多产生在地中海的西北部,并自西向东移动。
16. 冬季,锋面气旋活动最多的地区是北美洲的中部和东部。
17. 24h内地面中心气压下降24hPa(24h内加深率每小时大于等于1hPa)的温带气旋称为爆发性气旋,主要发生在冬季中高纬度海洋上(南半球中高纬强锋面气旋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也是冬季)。一般在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西北部会遇到气旋族。
18. 趋于消亡的锋面气旋,在冬季气旋入海后,可以重新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海面的加热作用和海面摩擦力比陆面小。原锢囚锋气旋已减弱,在新鲜冷空气侵入即副冷锋加入,形成性的锋面气旋,也可以重新发展起来。
19. 影响我国近海的锋面气旋主要包括有:东海气旋、江淮气旋、黄海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干扰项:蒙古气旋)。其中影响渤海和黄海的气旋包括江淮气旋和黄河气旋。黄河气旋一年中夏季最多,往往得到发展的移动路径是向NNE方向经渤海进入我国东北地区。东海气旋主要影响苏南、浙江沿海并常在日本南部海面迅速加深,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江淮气旋主要影响黄海南部和黄海中部洋面,一般发生在春季,当船舶处于江淮气旋的东部时,易遇到平流雾。
20. 行星锋区具有的特征:等温线密集的带状区域;等高线密集的带状区域;气旋和反气旋活动频繁;北支锋区称为极锋;南支锋区称为副热带锋。
21. 发展性锋面气旋常位于高空系统的高空槽前,当锋面气旋前部是暖平流,后部为冷平流时,锋面气旋将一边向前移动一边发展。而当冷暖平流几乎为零,整个气旋为冷气团占据,锋面气旋将处于消亡阶段。
22. 中高纬地区,温压场不对称低压中心线向冷区倾斜,通常不对称的低压总是东暖西冷,北半球低压中心轴线随高度增加向西北倾斜,南半球向西南倾斜。
冷高压
1. 除了赤道低纬度地区以外,反气旋和高压两个名称可以互相换用。
2. 反气旋的强度以反气旋中心最高气压值来表示,一般地面反气旋中心气压在1020-1040hPa,目前最高纪录为1084.3hPa. 反气旋的水平范围以地面图上最外围闭合等压线围成的近似圆形区域的直径来表示。反气旋的水平尺度比气旋大,一般1500-2000km,大的可达5000km,小的也有几百千米。反气旋的水平尺度,温度反气旋小于副热带反气旋。
3. 根据反气旋形成和活动的地理区域,可以分为极地反气旋、温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活动在中高纬对流层中下层的温度反气旋就是冷高压。而副高和阻塞高压是暖性反气旋。
4. 冬季气旋入海常加深,而冬季反气旋入海逐渐减弱,而夏季,冷高压入海常加强。
5. 冷高压的前部(东部):冷高压前沿出现冷锋;等压线比较密集,冷平流较强;气温明显下降,伴有雨雪;偏北大风可达12级,在高纬度海上航行时,在冷高压前部除可能遭遇大风浪外,由于气温剧降,还容易引起船体积冰等危害。(南半球是偏南大风)
6. 冷高压内部(中部):由于气团干冷,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冷、少云天气为主,风力微弱;在内陆、港口附近和沿海,由于辐射逆温和下沉逆温的存在,容易出现辐射雾、烟、霾等天气现象。
7. 冷高压的后部(西部):当冷高压中心入海后,我国沿海地区就处在高压后部,偏南气流把海上的暖湿空气输送过来,气温有所回升,湿度增大,出现近似暖锋性质的天气。春季在变性入海高压的后部,常出现平流雾、毛毛雨或层云。(南半球是偏北风)
8. 冷高压的移动:受高空气流引导,总体上都是自西向东,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南半球自西向东,西南向东北方向;一般用700hPa气流来预报地面冷高压的移动效果较好。多数冷高压经我国东移入海后,逐渐变性为暖性高压,并入副热带高压中或在海上减弱消失。
9. 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冷空气活动,全年平均每4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活动。
10. 强大的移动性冷高压是一个温压场不对称的浅薄系统。移动性冷高压频繁活动在寒带和温带,冬季势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11.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有: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冰岛以南洋面。影响我国冷空气大多经过70-90E、43-65N地区,称为关键区,它位于西伯利亚西部。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三条路径:(1)西北路(中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蒙古、我国河套地区、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西北路影响我国最强。(2)东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内蒙及东北地区,以后其主力继续东移,但低层冷空气折向西南,经渤海、华北,直达两湖盆地。(3)西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我国新疆、青海,从西藏高原东侧南下,西路强度较弱。
12. 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24h内降温幅度和日最低气温分布10℃以上、5℃以下,发布寒潮警报。除东亚寒潮之外,在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也有寒潮过程。(中南美、非洲没寒潮)
13. 寒潮冷锋过境前,多吹偏南风,风力一般较弱,天气相对较温暖,属于典型暖气团天气。冷锋一过境,便转为偏北风。通常在黄渤海为NW风,东海为N风,台湾海峡和南海多为NE风。
14. 从高空温压场分析,高压处于高空脊前,地面冷高压前部为冷平流,后部为暖平流时,冷高压将一边向前移动一边发展。
15. 中高纬地区,温压场不对称高压中心线向暖区倾斜,不对称的高压总是东冷西暖,通常不对称的冷高压中心轴线在北半球随高度增加向西南方向倾斜,在南半球向西北倾斜。
16. 寒潮预警:一共分为三级,蓝 黄 橙。
寒潮蓝色预警: 24h内气温将要或已经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不高于4 ℃;平均风力6级以上或阵风7及以上;
寒潮黄色预警:24h内气温将要或已经下降12℃以上且最低气温不高于4 ℃;平均风力6级以上或阵风7及以上;
寒潮橙色预警:24h内气温将要或已经下降16℃以上且最低气温不高于0 ℃;平均风力6级以上或阵风7及以上。
副热带高压
1.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
2. 副高的分布,北半球断裂状,南半球带状,是行星尺度的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3. 副高的强度:以副高中心最高气压值表示,强度范围:以500hPa图上588等高线围成的区域表示。位置:以500hPa图上副高脊线的位置和走向表示副高的位置和走向,位置变化用东西向脊线表示,脊线的南北移动表示副高的北进和南退。
4. 副高脊线附近天气:以晴朗、微风、炎热、少云天气为主。
5. 副高东部:盛行偏北风,大洋东部存在冷流上翻,大气层结稳定,大陆炎热少雨,沙漠化,海上可出现雾和层云。
6. 副高西部:偏南气流,大气层结不稳定,多雷阵雨和雷暴大风。若西伸脊伸到我国沿海,偏南微风,多形成平流雾。
7. 副高南部:信风气流,风向稳定,风力不大,低层潮湿、闷热,一般天气晴好,若有东风波,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活动时,可产生雷暴、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8. 副高西北和北部边缘:与西风带相邻,多锋面气旋活动,上升运动强,常带来阴雨和风暴天气。副高的主要降水带位于高纬一侧,北半球为北侧。
9. 夏季我国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其走向大致与脊线平行。
10. 冬季: 脊线位于15N附近,随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北上。 4~6月上旬:脊线稳定在20N以南,华南前汛期开始。6月中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过20N,并稳定在20~25N之间,强度增加,范围增大,江淮“梅雨”开始,若长时间稳定,梅雨期长。7月中旬前后:第二次北跳过25N,并稳定在25~30N,雨带移到黄淮流域。台风活动频繁(7~10月)。8月上旬:副高脊线跳过30N,达到一年中最北的位置,华北和东北的雨季开始,台风登陆频繁,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华南多台风降雨。9月:副高脊线回跳,雨带又向南移,黄淮和长江流域先后又是秋雨绵绵。10月:脊线再次南退到20N以南,我国东部秋高气爽 ,台风季节结束,很少在我国登陆。总结:我国海域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盛夏最北可以越过30N,10月退至20N以南。西北太平洋副高季节变化:北进常伴随西伸,南退常伴随东退。
热带气旋
1. 西北太平洋地区国际上根据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进行分级,划分四个等级:
(1)热带低压 TD (tropical depression) :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22-33Kn)。
(2)热带风暴 TS (tropical storm):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 级(34~47Kn) 。
(3)强热带风暴 STS (severe tropic storm):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48~63Kn) 。
(4)台风 T (typhoon):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64Kn) ,包括64kn。
2. 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划分三个等级:
(1)热带低压 TD (tropical depression):近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6~7级(34Kn)。
(2)热带风暴 TS (tropical storm): 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11级(34~63Kn) 。
(3)飓风 H (Hurricane):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64Kn) ,包括64kn。
3. 对于北印度洋地区,划分两个等级:
(1)低气压 D (depression):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34Kn)。
(2)气旋性风暴 CS (cyclonic storm):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34Kn)。
4. 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对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者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统一命名。(统一命名,编号不完全统一)(热带风暴级别以上)
5. 中央气象台发布等级(TD,TS,STS,T) 有消息、警报、紧急警报:
(1)消息:72h;(2)警报:48小时; (3)紧急警报:24小时。
6. 台风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强度等级由弱到强依次为:蓝、黄、橙、红。
7. 发生热带气旋的八个低纬特定海域为: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印度洋西部,澳大利亚的西北(岸)。赤道附近,东南太平洋 和 南大西洋没有热带气旋。
8. 北半球主要集中产生在7~10月,8~9月最频繁;南半球主要集中产生在1~3月;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主要产生在5 ~6月或10~11月。
9. 全球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海域是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集中的区域:菲律宾以东洋面(加罗林群岛中部洋面)、关岛西南方洋面、南海中部。(菲律宾至关岛)
10. 热带气旋的范围通常以系统最外围近似圆形的等压线为准,直径一般为600-1000km,个别可达2000km以上。垂直可达对流层顶。强度以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气压或热带气旋近中心附近地面最大平均风速表示。热带气旋的温压场结构属于暖性深厚系统。
11. 在地面天气图上,热带气旋区域内等压线非常密集,这是热带气旋的一个显著特征。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多呈圆形对称分布。热带气旋过境时,气压曲线变化急剧,并呈漏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