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与小续命汤
我们看到以前的老中医,他们居然用风药治疗中风。比如小续命汤,这个在当代人眼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中风我们似乎镇定它都还镇定不住,怎么还会想到用风去吹它呢?这不是以风助风加大它紊乱吗?其实恰恰相反,你风药去调匀它气脉,它反而不中风了。
李可老中医书中就引用唐代孙思邈用风药治愈自己中风的事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之诸风篇里,就提到续命煮散。
原来孙思邈自己中风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徒弟们赶紧帮他磨成药粉,用这药粉药散直接一煮开就可以喝,这叫做煮散,粉磨得较细的,可以连汤带药粉子喝下去。所谓散者,散也,煮散方便快,而且吃到身体里面,符合风药迅速散开到肢节九窍去的效果。
孙思邈自己吃了十天,第十一天时,他就自己起床好了。
而李老也说他自己中过一次风,也是靠这续命汤治好,这续命汤是他十几年来治疗各类的常用方。
续命汤里头就有风药,而且还不少,就是取它以风治风的道理。但现在人很多都不解,认为你本身身体中风,就像树枝一样,摇动了,怎么还用些风药上去,这样不是加重它风动吗?
死静不如活动
我们可以从放风筝中得到启发,当春夏季,整个气机能上升发,即便微微风,也可以放好风筝。而秋冬季气机肃降,就很少见人能放好风筝。秋冬季它也有风啊,为什么不太好放风筝?因为那风不是升发之风,而是肃*之风。
我们看,中风的风,它就是肃*之风,让身体气脉痹阻,动不了。而风药之风,就像是升发之风,目的无非就是让五脏元真流动起来。
有学生还是不解地问,风药不是往上走的吗?本来中风容易出现脑溢血,这样用上去,病人会不会加重啊?本来病人神志就模糊,用上去,会不会昏迷啊?
我们看,大自然不是有这样一种现象吗?叫做清风荐爽,人都喜欢空气好对流的环境,这样人就不容易感冒郁闷烦躁。
我们跟老师在一起看病时,刚开始为了屏蔽外面的燥扰,把诊室门关上,这样噪音看似少了,但由于空气不对流,人反而容易觉得莫名的烦躁。几天后,老师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就是直接把诊室门打开,让窗户跟门对流起来,这样大家看一个上午病都没那么累。因为新鲜空气徐徐对流,清风过来,以解浮躁。虽然外面学生病人多,有些吵闹,但人却能够更平静安心地看病。
所以我们想到,一个人心能不能够平静,不在于环境安不安静,如果把他锁在密闭的空间里,窗都不让他打开,他很快就狂躁了,即便是在山林里,心也没法片刻安,神也不能片刻宁。但是你若让他窗户打开,们畅通,空气内外对流,即便是才城市街边吵闹的环境下,他心一样能够安宁下来,习以为常。这个道理,叫做死静不如活动,人的神应该在气血活动中得到能量滋润而安宁。
台风与春风
老师在去年暑假时,又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药房在城市吵闹了一些该怎么办?
老师说,你们看到我的药房是药房,是在城市热闹的环境中,我看的却是寺庙道场,你们看这个喧嚣的城市,吵吵嚷嚷,不安宁,我看到的却是山谷流川,我无时不刻不在修行中。
原来老师不是在修药房外面的象,而是在修自己里边的心。只要药房气场流通即便在城市之中,也是清静道场,心也一样可以安稳如磐石。
有学生又说,用风药来安神,这实在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去解释?
老师说,大风是耗气的,少风能够生起,台风摧枯拉朽,拔树倒屋,但微微的春风却能够又绿江南岸,古人诗句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见春风是能够苏醒万物的,然万物各以生长为喜悦。
我们看人他晚上睡觉有些燥烦时,大家都不会一下子去吃什么镇静安神药,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呢?都是不自觉地去把窗户打开,这时那夏季的凉风扑面而来,清风荐爽,或者再拿上一把蒲扇摇一摇,让风气能够疏通肌表,这样人很快就安然入睡。这就是自然界中,徐徐微风,可以令烦躁不宁之神安静下来的道理。
《清静经》上说,夫人神好清。这人的神志它喜好的就是清风荐爽之感,你想要把神安下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入定安静,这是以静制动。另一种就是靠清风拂面,良好的空气对流环境,这叫动中求静。好比我们入山采药,疲劳气躁时,山谷里突然送过来一阵凉风,体内的燥气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神得清风而安宁。
空调、风扇、蒲扇与开窗
于是又有学生说,难怪睡不着觉时,把空调一打开,凉风一来,立马能睡个好觉。
老师说,这又走偏了,暑热太盛了,稍用空调压压暑可以,但空调之风风风药之风也。风药之风是符合人体气机升降的和煦温暖春风,空调之风是肃*凉降的秋冬之风。
它会影响经气的运行,反而手所闭阻汗孔,使阳气不能很好敷布。热郁在里面出不来,表面上是凉爽的,实际上是寒火两重天,身体两股气在打架。打架的结果是汗多心慌,人容易长胖,特别怕热,造成外寒里热,寒包火的体质。
所以很多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没有无缘无故,好比秋天我们治疗很多荨麻疹湿疹的病人,一发现这些病人大都是夏天受凉吹空调太过引起的。
《黄帝内经》上有句话说,夏暑汗不出者,求为风疟。夏天你这些孔窍的汗酸代谢物质,不能随之汗孔排泄出来,被空调压在皮肤底下,它就会成为瘙痒皮肤病湿疹的来源。
这时怎么办?你知道病因,用药就好办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只要能想办法让身体发发微汗,就好办了。发微汗最常用的药就是风药,因为风药直接走腠理皮毛,就像把人体八万四千毛孔窗户打开一样。
《伤寒论》上说,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麻各半汤主之。
当你身体长期不能很好出汗时候,明显就容易瘙痒。用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发几天的小汗,其病自愈,这真是善治者,善于用风药来解表啊!
如果表不解,脏腑的郁热就了出不来,会引起里面病变。所以这种人跟更需要风药来条达,否则寒郁久后,就会得风湿,直接麻木疼痛,脏腑气机紊乱,睡眠质量下降,脑子更静不下来。这身体成为战场了,它心能宽吗?
所以这时候,你越不能怕热,你把窗口打开,即便吹点风扇,让毛孔更通透一些,都比开空调强。你能不能够想到很多心脏病都跟皮肤肌表不能很好出汗相关吗?当你有中医这个内外相通应的思维时,你会发现疾病在萌芽阶段,你就知道怎么去防治了。
人在通透状态下,虽热,但很快就习惯,而且健康。所以夏天不要厌于日,这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告诉大家夏季最重要的养生心法。按照这个办法去走,秋冬天就不容易手脚冰冷。
所以说,空调不如风扇,风扇不如蒲扇,蒲扇不如开窗,开窗不如自心能清静。人只要回归到最自然状态,层层向自己内心去求,健康之门就会打得越来越开。
失眠还用风药的经方
有学生说,烦躁失眠用清风凉爽可以胜之,这风药治失眠用来安神之法,在经典里头有无记载啊?
其实,古书中正有此说,古代的风引汤,排风汤,拒风丹,小续命汤,防风汤这些专治疗风中瘫痪甚至肢麻,神乱,烦躁不静的方子里头,无不是以风药为主帅的,即便是病势危重,用之得当,亦可以收到拨乱反正之功,故有续命救急的风药之说。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形容风药川芎的作用时说,川芎主中风入脑。形容防风时说,防风主大风。所以古代的很多治风中反而用风药的道理便在这里,而不像现在人说的,本身脑子就静不下来,失眠烦躁,还用川芎干什么,这川芎下去,脑部血液不更活跃,这川芎上达头顶,血液不更充盈。
这学生跟我们说,刚开始看不懂老师治疗这类烦躁脑子静不下来的人还用川芎的道理。
我们说,你看《伤寒论》上酸枣仁汤是怎么配伍的,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就五味药,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为何张仲景治疗烦躁难眠心意识静不下来的病人还用川芎呢?我们不是直接可以通过枣仁、知母这些养其真的药,把它安住就行了吗?
但张仲景不这样认为,而实际上临床中放了川芎跟不放川芎的差别很大。川芎这味药,一放进去,整个方子就活了,像有灵魂一样。能通达上下,升阳解郁,疏泄滞结,流通气血,发越燥烦陈腐之气,如清风荐爽。通过川芎,去开通一切郁闭,再用枣仁、知母把它们安定稳住。这就是治风不远风药,治燥烦反而可以动中求静的用药思路。即便是脑子静不下来也可以用风药。
可见张仲景把这个能够上达巅顶的风药川芎用到治疗虚劳虚汗不得眠的病人里头,如果不是懂得阴阳开合,升降动静之道的人,是不能够这样去组方的。
张仲景这个酸枣仁汤的创立,并不是他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他勤求古训,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人体重要的生理规律,才创出来的。
我们看,《黄帝内经》怎么说,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以前我们还不知道风药时,一直理解不了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现在总算有些开窍了,原来这是针对身体上下的郁邪啊!
你在巅顶上的郁滞,我用风药把你表散开来,就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你在下面膀胱的郁滞,我们用清利胱肠之法,把它们涤荡出去,这叫其在下者,引而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