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得到谁的重用,诸葛亮给了谁3个锦囊妙计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5 11:05:03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马谡有才,并非全才,本可在刘备手上多加磨练,或许能成为擅于政务的大臣,治国理政。只可惜刘备走了太早,还未将马谡操练出来,就被诸葛亮放在身边,重用为参军,后又临阵破格提拔为统帅,带兵守街亭而不胜,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以正军纪。

马谡的死,大多归因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表象,却从未深究于最深层次的本质,即矫揉造作,曲意奉迎。只因马谡肆意掩饰自己最真实的本性,在诸葛亮面前任意表现自己最虚伪的表象,以此来迎合“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丞相,以获得高官厚禄。其实未然,马谡还是有才,只是其才擅于政务及参谋,而缺于领兵和作战。特别在南中平定战中,马谡对南蛮用兵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马谡这种政治主张与诸葛亮的“可刚可柔,别有斟酌”的既定方案不谋而合,才会有诸葛亮“幼常足知吾肺腑也”的感叹。马谡的平定南中良策,简单说,让对方畏惧是上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内心收服是上策,武力征服是下策。

诸葛亮得到谁的重用,诸葛亮给了谁3个锦囊妙计(1)

马谡的平蛮十六字方针,是战争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范。原因如下。

其一,南中现状。

南中,因在巴蜀(三国蜀汉根据地)之南而得名。南中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的东北部和贵州的西北部。诸葛亮南征前,南中分越嶲、牂柯、益州和永昌四郡。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南中分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七郡。南中一带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虽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南中地主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割据一方,利用矛盾,举行武装叛乱。

诸葛亮得到谁的重用,诸葛亮给了谁3个锦囊妙计(2)

其二,蜀汉实际。

诸葛亮南征前(225年春三月),蜀汉内外交加,风雨飘摇:先是刘备夷陵之战大败(222年秋八月)后病逝(223年夏四月),东有孙权虽已议和但仍虎视眈眈;接是汉嘉郡太守黄元在刘备生病期间举郡反叛并南下投孙吴中被剿灭;再是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趁夷陵新败、刘备病逝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后是吴汉连和后(223年冬十月),北有曹丕虽曾五路大军进犯蜀汉不成却陈兵北方。总而言之,蜀汉是一个自夷陵战败之后,新旧交替,政局动荡,叛军割据,魏国施压,东吴挑唆,民心不稳,百废待兴的几乎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诸葛亮得到谁的重用,诸葛亮给了谁3个锦囊妙计(3)

其三,蜀汉目标。

刘备创立蜀汉的最终目标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因此,蜀汉在“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下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先是整顿政务, 擢拔贤才。在朝堂作《正议》,抚恤夷遗属,以安民心;接是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建桥修路,发展经济,闭关息民;再是派邓芝赴东吴修好,并索回张裔;后是派李严于永安书于雍闿,陈述利害,试图劝解其罢却刀兵,前后六纸书信,雍闿只傲慢地回了一纸,拒绝招降。经过近两年的兵力补充、整训及粮草准备、提供等战役准备工作,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率兵南征,于当年冬十二月回师成都,南征之役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马谡平定南中良策,为执掌蜀汉大权的诸葛亮快速平定南中功不可没,对诸葛亮稳定蜀汉政局居功至伟。

笔者按:谋略,指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对策和方案。马谡,本是一个从事政务的地方官,反能在诸葛亮南征之前献出针对南人难以驯服而采用“攻心计”,深获诸葛亮赏识而采纳,从而造就出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使南中豪强首领孟获真正服输,不再与蜀国为敌。正所谓,上兵伐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