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近段时间,仓储式会员超市有点“火”。前有山姆、Costco等老品牌加速扩张,后有盒马、永辉超市等商超接踵而至,更有新品牌fudi超市迅速入场,各地掀起了仓储式会员超市发展热潮。
仓储式会员超市并非新事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诸如沃尔玛、家乐福、万客隆等超市就已布局抢滩国内市场。规模庞大、低价高质,同时顾客需交会员费获取会员服务,这是仓储式会员超市获取消费者黏性的核心竞争力。不过,仓储式会员超市早期针对的客户并非个人消费者,而是以企业和单位为主的供应商。
仓储式会员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许多巨头入局中国多年,都在步调谨慎地做着本土化改良,缓步扩张。随着互联网基因和网红店传播力的不断生长,会员店前进步伐的发条被迅速拧紧,仓储式会员超市从“不温不火”走向“异军突起”。北京市商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仓储式会员店单店日均销售额为60万至80万元,双休日超过100万元,比原有超市模式增长20%到30%。规模如此巨大的用户市场,足以吸引追风者们入局。
如今,消费者消费的不再局限于商品,更是购物体验。随着生活节奏变快,囤货、团购的消费习惯更符合消费者的生活规律。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付费会员制已为消费者所认可。在消费者眼中,会员意味着品质,如同书店推荐榜单一样,超市精选商品能帮会员做好选择,节省时间,让消费者更愿意为此解囊。而企业通过扩大优势品类基地直采规模,不仅能优化商品结构,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提高经营效益。种种因素,让仓储式会员超市被视为超市卖场的转型路口。
成功入场不意味着可以盲目乐观。纵然仓储式会员超市有千般好,原本零售业需要迈过的坎,仍是一个都少不了。近年来,电商、社区团购、连锁便利店等零售业态逐步蚕食线下零售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给仓储式会员超市推广带来难度。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在新零售、社区mini店等新兴业态中也有过尝试,但收效平平。如何让消费者方便愉快地买到高性价比商品,如何与品牌商形成更好的利益平衡,如何把自有商品从价格吸引转换到价值吸引,还要看谁更有“卖出去”的本事。
实体零售的未来究竟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眼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无论如何,仅仅凭借新鲜感显然无法长久留住客户。只有走出自己的经营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洞察消费者需求,仓储式会员超市未来才会更有作为。(韩秉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