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田水利法方面,王安石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河道,还奖励百姓举报河道淤积之处并参与治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在税收政策上,王安石通过推行均税法和市易法,打击地主官僚阶级的隐瞒田产和垄断经商的行为,增加了国家的税源。
在军事政策上,王安石制定了保甲法、保马法等,加强边防,储备军马,改善军备。在教育政策上,王安石提出通过科举取士,吸收更多人才为国家效力。变法初期,国家确实取得长足进步,边境安定,百姓富裕,成效卓著。这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和远见的。然而好景不长,他变法的失败,正在于强大的阻力与反对。
王安石的新政新法,确确实实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大臣,更是气急败坏,大声谴责这个“异端”。他们指责新法颠覆祖宗法度,是异端邪说,目的只在聚敛财富,压制人民。
连曾经支持新法的官员,也都反对起来了。他们埋怨王安石推行新法过于狠戾,民不聊生。当时,反对新法之声甚嚣尘上,几乎湮灭了支持声音。王安石与宋神宗只好强压反对,硬推新法。
这样的强推,让王安石在朝中愈发孤立。反对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自然也包括大批文人学士。苏东坡便多有微词,讥讽这个“急于任事”的异类。历史上流传的关于王安石的负面评价,很多都出自苏东坡的笔下。
王安石也清楚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利益之争。他当仁不让,语带讥讽地指出:“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当年商鞅变法时,已经历过生*大权;而王安石终其一生从未握有相似权力。所以,此时的新法注定只能在这场讨论中落败。
宋神宗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拥护者与执行者。然而好景不长,1085年,宋神宗猝然驾崩。新君登基,保守派得势。王安石再也无力独撑局面,在难以想象的攻讦声中退位。自此,他的新法变革宣告失败,余生从此一蹶不振。王安石在新法失败后,郁郁不得志。他隐居城郊,与世长辞,在孤独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1086年,这位悲剧的先知在几乎忘却的境况下,含恨而终。王安石一生坎坷,功成不就,其悲剧性令后人唏嘘。而他的变法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个时代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如此超前的思想。
我们不禁要问,若非思想过人,他会不会成功?若非企图超越时代,他会不会幸福?历史虽然惋惜他的失败,但他确确实实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也曾闪耀过这样的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