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旋风装
关于书籍册叶之变,有学者评价:“卷轴装玉轴牙签,绢锦飘带,是中国书籍的正统,梵夹装是印度佛典的正统,有箭杆本、一肘本、短小本三类,由两者结合而产生的经折装,装帧精美,绵延千年”,可见技术互通与文化交融之魅力。斯坦因《郭煌取*》记载:
又有一册佛经,印刷简陋,然颇足见自旧型转移以至新式书籍之迹。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式之第一部也。
折叠本书籍,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它一端悉行粘稳。于是展开之后,甚似近世书籍。
相比于可以长达几丈的卷轴,册叶书不仅方便阅读,还有利于知识传播的系统化和便利化,寻其次第,足可抄录。绵长的经卷可以折叠、粘连与装帧之后,对于隋唐发展起来的考生来说,也有利于复习经书,参加科举。
早期经折装
在册叶源流上,宋代陈师道其《后山谈丛》中称:古书皆为长卷,至唐始有叶子,今称为册。册叶成熟之后,检索文献更为快速便捷,书籍携带也比以往更简便。《宋史·儒林传二·何涉》云:
人问书传中事,必指卷第册叶所在,验之果然。
可以说,以书籍册叶制度为核心,后世有关编排、体例、版本、目录、校勘和缝绩等与书目相关的学问,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实际上,绘画艺术之所以大发展和流布,也与册叶息息相关。册叶对于中古文明的演化意义相当重要。
佛教艺术
考生跋山涉水参加科举、士人碑帖画册、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和恣意书法,亦是在册叶装帧上得以实现繁荣的。早期册叶的弊端在于书叶经常发生粘连,而且随着知识生产量的扩大,阅读也愈发不便。
明代中后期之后,书籍装帧以包背装和线装为出版主流,以剪裁、备衬、固定、打孔、穿线、装订成册为大致程序。有的出版作坊为了降低成本,还有“毛装书”,不再打孔穿线,简化了程序。所谓卷帙浩繁,就是说的册叶装帧之书。
印刷雕版
朝廷、官府和书商作坊印书出版,一个庄重权威,一个吸引消费者。有一个共同点,往往都用细绢包角甚至金镶玉装,加上各类典雅的纹饰,书衣都要用硬纸、布、绫、锦等裱背,形成了书籍装帧文化,与知识阶层的情趣、爱好的审美结合了起来。
元代吾衍在《闲居录》里指出了册叶的优越性: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久而折断,复为簿帙。可见,册叶还有利于书籍的保存,防止散佚。明代人称赞宋元版书籍为“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