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县侯姚元之等造极南洞。 摄影/袁蓉荪
与龙门石窟结缘的文化名人众多,名声最大的,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晚年在洛阳任官,不仅出重金重修龙门香山寺,而且自号香山居士,结交一众洛阳名士,包括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僧如满,他们于会昌年间欢聚香山寺,白居易请来画师,为每位老人画像,并附上各自诗作,称作“九老图诗",为后世文人效仿。
相传龙门东山(香山)万佛沟内的西方净土变龛是白居易开凿,其中的伎乐组图,或许正是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诗意的真实写照。
▲ 东山万佛沟西方净土变龛。 摄影/袁蓉荪
除了信众营造的造像窟,还有一些洞窟,是供僧人起居的僧房窟,内部除石质禅床外,别无雕饰,唐代诗人刘沧《题龙门僧房》诗云:“静室遥临伊水东,寂寥谁与此身同。禹门山色度寒磬,萧寺竹声来晚风。僧宿石龛残雪在,雁归沙渚夕阳空。偶将心地问高士,坐指浮生一梦中。”描写了禅窟中僧人修行的种种心境。
▲ 龙门石窟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开凿的一座皇家洞窟。有世界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的29尊唐代石刻罗汉像。这是龙门石窟内文物极为珍贵、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的洞窟。 摄影/赵亮
生于斯,亦没于斯,唐窟中有94处瘗窟,是存放僧人骨灰的所在,如东都景福寺威仪和尚灵觉、东都宁刹寺比丘尼惠灯等,均藏魂于此。
唐以后,中国石窟开凿的高峰期已过,但游览龙门者仍络绎不绝,只是不再以礼佛祈福为主要目的。
宋代文人如文彦博、欧阳修、梅尧臣、宋庠、苏轼等,都曾创作有关龙门的诗歌,他们来到龙门,多寄宿于山中寺院,欣赏石窟之余,还常泛舟伊河,拜谒白居易墓园,偶尔于香山石楼下垂钓,或在伊滨把酒言欢,极尽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