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近期,由于小龙虾广阔的市场前景,很多人呼吁在广东开展小龙虾的养殖。其实,从小龙虾广泛的适应性来看,广东的自然条件养殖小龙虾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病害工作者,我想谈谈我病害防控角度和生态安全角度对该事的看法。
第一:广东省是对虾养殖主产区,而小龙虾携带/传播白斑病等病毒已经是具有科学依据的事实
广东是对虾的主产区,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分别为36.5万吨和5.08万吨。近年来,对虾病害的流行已经让对虾产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小龙虾白斑病更是面临大面积爆发的风险,若在广东推广小龙虾,势必会造成更大疾病跨物种传播风险,从而给对虾产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目前,小龙虾的养殖以池塘、低洼地、河道及虾稻共养模式为主,而虾稻共养则是最主要的模式。就这点来看,广东省水稻面积188万公顷,比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都要少,而且多以双季稻为主,其中早稻88.9万公顷,晚稻99.8万公顷,缺乏中稻和一季晚稻。而其中的粤北稻作区,位于英德县沙口以北的北部山区,稻田分布稀疏,海拔高,水利条件差,不利于小龙虾的养殖;同样,位于雷州半岛的西南稻作区,属于重台风区,也不利于小龙虾的养殖。只有中北稻作区和中南稻作区具有养殖小龙虾的可能,缺乏类似于长江流域各省普及条件。
与长江流域的支流多汇集为体量较大的湖泊不同,珠江水系支流虽多,但以河流为主。长江流域小龙虾逃逸现象普遍,但拥有众多湖泊的水系特征容易使得小龙虾更趋向于进入湖泊,从而有可能被湖泊丰富的生态系统或猎食者所自然净化。珠江流域小龙虾逃逸则有更多的可能是进入河道,存在破坏堤坝、引发汛情的风险。另外,小龙虾本身作为外源物种的广泛传播风险更要引起重视,只不过这是老话题了,说了也引不起重视。
众所周知,广东省一直存在“寸土寸金”的说法,土地利用率较高,而目前小龙虾的亩均200公斤的产量相比成熟的、主导品种的产量,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另外,由于小龙虾种内残*习性等因素,高密度精养难度较大。故此,在广东省缺乏体量的承载,目前又缺乏精养模式的前提下,与其养殖存在巨大病防风险、生态风险的小龙虾,不如养殖本地产业链较成熟的其他品种。
最后,规劝各位从业者和政府主管部门,务请冷静思考、科学决策,且不可为一时之经济利益,动摇一个地区的产业格局。当然,上述四点也为我个人看法,是对是错,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