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河南豫剧的起源及发展史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3 16:02:54

一、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元杂剧

元杂剧是产生和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戏曲艺术,又称“北杂剧”。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戏曲创作和演出达到空前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纪君祥、石君宝康进之等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如珠帘秀、顺时秀、南春宴、司燕奴、天然秀、赛帘秀等。

河南豫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河南豫剧的起源及发展史(1)

优秀作品也大量涌现,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赵氏孤儿》、《秋胡戏妻》、《李逵负荆》等。元杂剧的剧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曲调采取曲牌联套体的形式,表演方式是一人主唱,其他行当只有对白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行当分工也开始细密,正末、正旦是两大主要行当,正末新主唱叫“末本”,正旦主唱叫“旦本”。

河南豫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河南豫剧的起源及发展史(2)

一些次要的脚的色有外末、冲末、外旦、净、搽旦、孤、字老、卜儿俫费劉订儿等元杂剧以歌舞为主,结合说白和演唱的形式,速成为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元杂剧被戏曲史家称作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二、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期一明清传奇

(一)明清传奇

元末明初,杂剧的演出进入宫廷狭窄的圈子从内容到演出越来越远离人民大众,从此,杂剧开始走向衰落,逐渐为明清两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演出形式所替代。明清两代在南戏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戏曲形式,称为“传奇”。

明嘉靖年间南方产生了昆山腔、弋阳腔、海盐余姚四大声腔,形成了以昆曲为代表的载歌载舞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出现了不同行当、不同人物性格的声音塑形,以及因神赋形等表演艺术特征。以昆曲为代表的明清传奇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正式确立。

河南豫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河南豫剧的起源及发展史(3)

到清乾隆年间,戏曲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贯穿南北的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如汤显祖、李玉、李渔洪昇、孔尚任等。著名演员有马锦、陈明智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牡丹亭》、《清忠谱》、《风筝误》《长生殿》《桃花扇》等。

这些作品不仅为国内广大观众所熟知,而且享誉海内外。明清传奇被戏曲史家称作“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繁荣期”。

(二)清代四大声腔

四大声腔是清乾隆年间对中国南北两大声腔系统的概括是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的合称昆山腔: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江苏昆山一带,吸收了宋元以来很多戏曲腔调和当地民间曲调。

河南豫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河南豫剧的起源及发展史(4)

大音乐家魏良辅继承了南曲和北曲的精华,借鉴弋阳腔、海盐腔和余姚腔以及各地民歌、乐曲,进行刻苦钻研,创作出一种字少腔多、轻柔细腻、文学性强的优美动听的新腔,即“水磨调”,从而奠定了昆曲音乐的基础。全国大部分剧种都曾受到它的影响。2弋阳腔:形成于明代中叶的江西弋阳一带。其表演特点是:一人独唱,众人帮和。

其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不用丝竹乐器。弋阳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剧种都是从弋阳腔发展而来的,如川剧、湘剧、赣剧等。3.梆子腔:形成于清代乾隆中叶的陕西黄河流域,是用硬木梆子掌握节拍的北方各种戏曲的总称。

河南豫剧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河南豫剧的起源及发展史(5)

其表演特点是“以梆为拍”,音调粗犷豪放。许多剧种都隶属于梆子系统,如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4皮黄腔:形成于清代乾隆中叶的北京一带,包含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戏曲声腔。西皮声腔是中国西部(陕西、山西)的地方曲调传入湖北襄阳一带后,与当地民间曲词结合而成的一种声腔。

因湖北襄阳土语称“唱”为“皮”,一段“唱”就叫一段“皮”,因此,称此声腔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产生于湖北黄冈、黄陂两地,所以称为“二黄”;另一种说法是指演奏乐器胡琴的两根弦,所以称为“二簧”。

西皮声腔和二黄声腔的特点是板腔体,唱词分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板式丰富且变化多,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京剧汉剧、桂剧、粤剧都属于皮黄系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