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从前有一个黄痨病患者,全身皮色发黄,眼晴凹陷,瘦得不成样子,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这年恰恰又遇上了春荒没粮,他只能天天吃些野草充饥。可没想到的是,天天依赖野草度日的他,非但没有饿死,身体还变得比以前强壮了。过了一段时日,县里的大夫闻讯后疑惑地前来询问:“你是吃了什么药吗?”
患者没说什么,只是带他走到山坡上,指向一片野草,大夫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痨病?”于是,大夫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痨病患者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患者吃了没一个见好的,细心的大夫想来想去,怀疑此药的药性与采摘的时节可能有关。
于是到了第二年开春,大夫又采了许多青蒿试着给黄痨病患者吃,这回草药灵验了!更神奇的是,过了春天以后,再采的青蒿就又不能治病了。等到第三年,大夫逐月把青蒿采来,给患者试着吃,结果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痨病,尤以三月间的为佳。为了使人们加以区别,大夫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
中药茵陈,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于燥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均可采割入药。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春季长高约三寸的茵陈蒿幼苗入药,称为“茵陈蒿”。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能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此外,对结核杆菌、流感病毒、ECHD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明医别录》中载:“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茵陈苦泄下降、微寒清热,善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如茵陈蒿汤(《伤寒论》)可治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症;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可治黄疸湿重于热者;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可治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宜运之阴黄。
茵陈气清芬,可清利湿热,如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以茵陈与滑石、黄芩、木通等药同用治疗外感湿温或暑湿、身热倦怠、胸闷腹胀、小便不利。此外,茵陈的清利湿热之功还可用于湿热内蕴之湿疮瘙痒、风痒瘾疹,单味煎汤外洗即可。
中成药“茵栀黄”,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四味中药加工制成。其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桅子泻火除烦,通利三焦,与黄芩合用清热散结,荡涤热毒;金银花质轻疏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更长于清解在里之热毒;茵陈与黄芩、桅子、金银花合用,既可通过清热解毒以祛邪,又可清利肝胆湿邪以退黄。
青蒿
中药青蒿,在植物学上和茵陈是近亲,它是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也能解湿热,可用于湿热黄疸、湿温、暑湿之证。和茵陈不同,青蒿主入肝胆,善于清退虚热,凉血除蒸,功专解骨蒸劳热;又能泄暑温之火,为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及暑温壮热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