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表示家中只有嗷嗷待哺的孙子,因此媳妇儿还在家中哺育孙子,连一件能够穿出门的衣服都没有,如果非要强行征兵,就将自己带走吧,带去那河阳前线,好歹还能为军中做几顿伙食。
渐渐地、渐渐地,门外说话声、哭泣声已经远去,天也开始亮了,杜甫告别不知何时回到家中的老翁,重新踏上了征途……
有人估计要问,为何杜甫如此心疼老翁跟老妇,却不在老妇要被带走时出来说句话?这一点就连给我们讲课的语文老师也从不会讲,这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就算讲了,当时的同学也听不懂。
上文其实有提到过《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公元759年春,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大唐江山由盛转衰。引发安史之乱的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虽然建立了伪燕政权,但叛军内部也并非和平一片,公元757年,安禄山死于嫡次子安庆绪之手。
安庆绪在夺得大权后继续与李唐军队对峙,另外还有史思明在一旁,因此哪怕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联系其他八位节度使一同抵挡,也无法阻止叛军的步伐,史思明拿下洛阳,这才有了杜甫离开洛阳前去华州之事。
洛阳失守后河阳就成了最前线,在公元759年春天,郭子仪等人率领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所在的邺城;但可惜的是由于指挥不统一,没有统一节度,因此久攻邺城不下,只能源源不断补充兵力。
杜甫心疼百姓吗?心疼,但他也知道,此役不打不可,非打不可,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补充,那么前线的数十万大军将全部溃败,李唐江山更加难以挽回,百姓会陷入到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
所以说杜甫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出来替老妇说话,他如果开了这个口,如果人人都开这个口,那李唐的江山就真的无人守护了;而语文老师不讲,是因为这涉及到了太多历史的内容,同时作为学生的孩子们在当时是很难理解这种国家情怀的。
,